新能源汽車 “十三五”研發計劃已在規劃中,據權威人士介紹,該計劃仍以“三電”為重點,加入了自動化、輕量化、智能化等新內容。在筆者看來,還得加上“車輛行駛中集電裝備研發項目”,以擺脫“電池系列問題”的製約,同時“三電”要降低成本,使裝備“三電”後的車輛在成本上有競爭力,達到不用補貼也有成本優勢的目標。

當前新能源汽車受到國家領導人的重視、多種政策支持、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多重利好,今年下半年的產銷明顯有起色。同時充電系統建設力度也逐步加大,表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然而,“人工氣候”不比“自然氣候”,若支持力度降低、經濟優惠減少,則很有可能立馬多雲轉陰,原因在於“電池系列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且目前沒有良策。

目前示範的純電動車輛為了保證續駛里程,電池裝了很多,使得成本高、自重大、電耗大、購車用車費用增大。儘管各類補貼優惠多,但總給人一種“車型不佳補貼不少,車型設計越不合理補貼越多”的印象。這種現象的形成背後有無奈的原因,但長期如此則有問題。

所謂新能源汽車就是用電驅動汽車,行駛用電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儲電,二是車上發電,三是行駛中集電。儲電用電電池存在“電池系列問題”而使電動汽車舉步維艱;發電若用燃料電池則面臨諸多難題,用內燃機發電則顯得不合理;行駛中集電則是百年前的老技術,加上車頂的辮子和路面上方的線網而不招人待見。在電池研發短期內尚難取得突破的今天,行駛中集電仍不失為有效的供電辦法,故雙電源無軌電車再次受到了公交公司的青睞。最近,中國道路運輸協會準備建議工信部,要求重視雙源無軌電車,享受新能源汽車的相應支持,並將建議制定新的要求和標準。若此車型替代純電動及柴油公交車,那城市空氣質量必能提升。

轎車、微型車的電驅化研發同樣受制於“電池系列問題”。如今,非接觸饋電的雛形已現,已用於停車充電方面,若能將饋電設備安裝在路面上,供行駛途中的車輛集電,那麼電池組容量可減小,對充電網絡依賴的程度可降低,同時可使整車質量減小、降低電池成本,用戶也就買得起、用得起,即使沒有補貼也有競爭力。然而,電車接觸線網的具備有待於社會改變對它的看法,並以創新的行動完善之,使它整合道路其他用電設備,形成直流供電系統,使電車有生存的基礎設施。非接觸饋電設備的具備,有待於發明家、企業家的努力,給它一個示範的機會,驗證可行與否,再定下一步路徑。當然,這同時也有待於政府相關部門的合力推動。

“十三五”新能源汽車研發應該有雙源無軌電車及直流供電設施的一席之地,應該有非接觸饋電設施及集電車輛的示範機遇,這樣多點嘗試,驗證到底是電池實用還是道路供電設施實用。在提供科研經費方面,以往先申報、撥款,再研發的做法收效不佳,應該嘗試“懸賞”機制,經費獎給實際做研發並研發出實效的人,而不是先給有資質、有條件,但其實不賣力研發、未出實效的人。

研發的目標要明確,方向要清晰,但路徑可以有多種,倡導“一個問題有多個解”的思維方式。簡單來講,只要能做到純電驅動,行駛中無污染物排放、省電高效、製造和使用的成本低,不給補貼也受市場青睞,就說明研發創新成功了。

Source:OfWeek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cho 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