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在正於日本京都舉行的國際學會“2015 Symposium on VLSI Techology”上宣布,與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IMEC)共同開發出了存儲單元尺寸為28nm的可變電阻式存儲器(ReRAM)。松下表示,“即使存儲單元尺寸為20nm,性能也不會大幅降低”。並且,此次還以相關技術為基礎,製造了存儲單元尺寸為40nm的ReRAM和記錄容量為2Mbit的芯片。松下從2013年8月開始銷售180nm的ReRAM,此次的技術使其大幅微細化為原來的1/4~1/6。

新開發的40nm及28nm的ReRAM可實現10萬次擦寫,在85℃的環境下數據保持時間也可達到10年。

用途方面,180nm ReRAM用於火災報警器等較大型設備的數據存儲,而40nm ReRAM則瞄準可穿戴設備、智能卡及便攜終端等產品,28nm ReRAM的目標則是替代嵌入式閃存(eFlash)。

此次試制的40nm ReRAM利用的原理是,氧原子缺陷成串連接的“細絲”在存儲單元中產生,從而使電阻值改變。內存單元封裝在芯片中的M2與M3銅佈線層之間。材料方面,從佈線的高層一側起依次為Ir、Ta2O25、TaOx、TaN。

從180nm微細化至40nm及28nm時面臨兩個課題,一是蝕刻時氯等侵入存儲單元,產生帶電氧原子,對存儲單元造成損傷;二是細絲未必會在存儲單元的中心產生。

松下和IMEC為解決上述課題採取了以下手段:(1)利用溴氣(Br)來防止氯的侵入;(2)對存儲單元的側面實施比以前略厚的氧化,限定細絲的產生部位; (3)在存儲單元的側面採用較厚的Si3N4密封層,從而防止產生的氧原子再次侵入。 (記者:野澤 哲生) 72281,69695,67323

資料來源:技術在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cho 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