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被規劃中的技術與策略,只能解決部分的機會落差(opportunity gap)
目前被規劃中的技術與策略,只能解決部分的機會落差(opportunity gap)

一份來自貝爾實驗室(Bell Labs)的報告預測,到2020年由物聯網(IoT)裝置所產生的蜂巢式網路流量將只佔據整體流量的2%,而真正的大量增加將會在支援視訊的感測器與攝影機開始佔據主流位置時才會實現。

歷史悠久、現隸屬於諾基亞(Nokia)旗下的貝爾實驗室,一直對「大問題」十分關注;而該實驗室新成立的顧問小組(Consulting group)所發表的第一份報告,主題是探討如何打造未來的行動網路,以及營運商如何能在獲利的同時因應2020年的網路流量需求。

該貝爾實驗室報告關注的三大關鍵問題為:

‧今日之新服務的潛在需求是什麼?而到2020年,這些需求在全球以及各區域市場將會有多少成長?

‧那些需求有多少可以透過免授權頻譜解決方案來因應?以及行動網路營運商如何能從其餘的服務(包括高行動力、長距離、高性能)來獲利?

‧網路該如何改變?新技術以及架構如何能協助克服關鍵挑戰?

針對以上問題,一個主要結論是,以目前的技術開發速度以及基於當前的經濟情況,只有81%的全球需求能以Wi-Fi還有蜂巢式網路來因應(而Wi-Fi佔據其中三分之二的比例)。而一個重要的訊息是,行動網路營運商迫切需要加速投資,以對抗這樣巨大的缺口。

或許這當然帶著自我推銷的意思,但這是來自諾基亞以及其基礎建設供應商競爭對手的即時警告。貝爾實驗室顧問小組強調,該報告是以它們針對人們在數位內容與服務的需求渴望之研究為根據,並不是只簡單推斷未來的行動網路流量趨勢。

該報告的結論是,光只靠3G、4G (LTE)技術以及小型基地台(small cells),營運商無法有利潤地因應Wi-Fi等類技術無法涵蓋的網路需求,甚至連一半都不行。

那怎麼辦呢?建議是電信業者需要採用全新、具備潛在破壞性的業務模式,並且實際開始推動5G以及雲端技術的開發,包括網路功能虛擬化(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NFV)以及軟體定義網路(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SDN)。

該報告強調,任何這種轉變的成本必須要依個案(case-by-case)來解決,這主要是因為任何轉變將仍會大量取決於現有的網路基礎建設狀態、勞動成本、通行權與法規限制,而且別忘了,還有營運支援系統對現有與未來網路的支援性。而這種個案評估,正是貝爾實驗室顧問小組正準備與全球各地營運商合作進行的工作。

物聯網為行動網路帶來未知數

不令人意外的,貝爾實驗室報告預期,物聯網會成為網路方程式中一個「新興的未知數」;報告作者們表示,物聯網連網裝置的數量將由2014年的16億台,在2020年增加到200億至460億台之間。

不過儘管物聯網裝置有如此龐大的預期採用率,由該類裝置產生的蜂巢式網路流量總計只會在2020年佔據整體行動網路流量的2%;而實際大量增加要等到支援視訊的感測器與攝影機躍居主流。事實上,該報告指出音/視訊串流將會是短期內網路流量的「最大貢獻者」,估計到2020年佔據總增加流量中的79%。

貝爾實驗室報告也警告,營運商需要因應在控制平面容量(control plane capacity)大量增加的需求,以處理由數十億、百億台聯網裝置產生的零星傳輸。

當然,物聯網流量將產生相對於資料流量更高出許多的信令流量(signalling traffic);舉例來說,典型的物聯網裝置可能需要2,500次交易或連結、但只消耗1MB 資料,但同樣規模的資料量可能只要單一個行動視訊連結就消耗掉。

該報告指出,在這種破壞性觀點之下,來自蜂巢式物聯網裝置的日常網路連結,到2020年將成長16至135倍,是由人類產生之流量的連結數量之三倍。諾基亞貝爾實驗室總裁暨技術長Marcus Weldon認為,產業界迫切需要針對未來的網路以及如何打造它們展開關鍵對話。

他指出,人類演進的下一個階段將涉及「生活的自動化」,還有這個世界將創造數十億的互連物品,包括智慧裝置、攝影機、機器人、感測器,以及即時視訊與資料流的交換──不只是與人相關,還包括從那些資料提取知識、執行任務,好讓我們的工作與日常生活更便利、環境更智慧的雲端系統。

Weldon表示:「這個數位化新時代將產生需求的重大轉變,挑戰行動營運商以最低的每位元成本達到最高性能,同時支援豐富的個人化。」

編譯:Judith Cheng

(參考原文: Bell Labs Forecasts Mobile Capacity Crunch,by John Walko)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cho 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