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預估, 2013年台灣通訊產業整體產值,受限於智慧型手機電話產業成長趨緩,將小幅成長至新台幣2.22兆,較去年成長4%,2013年全球通訊設備產值的年成長率約為8.6%,產值為4,356億美元(約新台幣12.8兆)。
資策會MIC產業顧問張奇表示,2012年全球通訊設備產值預估成長約15.1%,達4,010億美元(0.4兆美元),加上成長中的全球電信產值2.03兆美元,2012年全球通訊設備及服務總產值達2.43兆美元;而在行動通訊設備及服務需求持續高漲的情況下,預計2013年總產值將可達約2.58兆美元 ,較去年成長6.1%。

台灣行動通訊產業受到手機品牌大廠大幅衰退、Apple成長力道不如預期的影響,預估2013年產值將達到新台幣14,411億,年成長率為2%。而台灣無線通訊產業受惠於 Wi-Fi SiP模組持續成長,但因產業競爭激烈、平均出貨價格快速下滑,預估2013年整體無線通訊產值約達新台幣1,264億,年成長率為3%。

至於台灣有線通訊產業,在全球營運商積極佈建光纖網路,及數位匯流發展趨勢下,將帶動有線寬頻聯網終端出貨需求持續成長,預估2013年產值約為新台幣3,547億,年成長率為9%。另外資策會MIC樂觀推估,智慧穿戴式裝置的市場規模,將從2014年的31億美元,擴增至2018年的341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高達81.9%。

資策會MIC指出,目前已有多家國際大廠投入智慧穿戴式裝置的開發,在智慧眼鏡方面有Google、Microsoft、百度、Sony、TI與Qualcomm等廠商,在智慧手錶方面有Sony、LG、Pebble、Apple、Google、Microsoft與Samsung等廠商。

張奇表示,智慧穿戴式裝置目前仍有體積小與電池容量低的限制,尚未內建3G通訊模組,還是需要透過Wi-Fi熱點或藍牙(Bluetooth)來連結智慧型手機(Smartphone),才能聯結網路,短期內仍可定位為Smartphone之延伸性而非替代性產品,目前值得關注的產業發展關鍵,在於如何設計出專屬於穿戴式裝置的殺手級應用。

展望智慧穿戴式裝置的未來發展趨勢,除零組件微小化與低耗能技術之外,電池、微投影、可撓式面板與感測器,都是上游產業鏈的發展重點項目,而未來更將要面對隱私權、智慧財產權與行車安全法規的考驗,是技術之外可能會影響產業發展的重要議題。

在無線通訊 4G 部份,隨著各國主要電信業者選擇採用 LTE 標準之後,使用戶呈現快速成長趨勢,資策會MIC預估, 2013年全球 LTE 用戶將達到1.22億戶,2017年更將成長至9.43億戶。

張奇表示,面對網路流量需求不斷攀升及創新應用服務需求增加的影響,未來4G網路的發展趨勢,將朝向「局端輕量化、接取高速化、網路智慧化、使用者介面(UI)擬真化」的四個方向發展;例如,未來 Small Cell 產品在電信業者進行局端輕量化、網路智慧化管理及異質網路的整合過程中,將會扮演重要的角色。

資料來源MIC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cho 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