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認為,台灣太陽能產業缺少「微笑曲線」的兩端,即是太陽能產業鏈最上游的多晶矽以及最下游的系統端,而是集中在供過於求以及殺價最嚴重的中游--太陽能矽晶圓和電池領域,然目前來看,微笑曲線的一端多晶矽新進入者也無利可圖,而可以穩固出海口的電廠事業,則為投資新星。
目前台灣業者有涉足系統業的廠商或集團,包括台積電(2330)轉投資的茂迪(6244)、聯電(2303)轉投資的永盛、友達(2409)、昱晶(3519)轉投資成立昱鼎、新日光(3576)轉投資成立永旺、中美晶(5483)轉投資Silfab、台達電(2308)、廣運(6125)和其子公司太極(4934)、碩禾(3697 )轉投資禾迅投資以及華新麗華(1605)轉投資的Borrego。
惟以國內目前在太陽能產業聚焦的「製造業模式」來看,電廠事業的經營模式以及「眉眉角角」則與製造業大異其趣,相對過去太陽能電池自動化一貫生產模式,投資電廠事業的幾大步驟,包括土地環評、並網審查、取得售電合約(PPA)、財務融資、施工建造、並網售電、電廠出售再融資等幾個過程,所牽涉到的產業、環境和規範都與過去製造業大相徑庭。
所以當業者要面臨系統業務時,角色已與過去生產者的地位有很大的差距,相同的是仍要對系統的產品品質、使用年限掛保證,但面對土地/建築是否可通過環評、電廠是否可讓銀行認可取得貸款、法務問題、政府補助的政策變動、財務規劃以及土建包商的選擇等,都是大學問,對於在製造業擅長的台廠來說,跨足電廠事業,將會是全新挑戰。
也因為要跨足電廠的環節太細太瑣碎,其中各個環節又不可有所差池,包括土地環評的各項標準、系統中所採用的各項零組件是否可以獲銀行認可、上游供料來源是否有保障、電廠並網時間點是否有時間限制等等,都是跨足電廠前要評估的事項,依廠商估計,一個完整電廠的建立,所需要的設計圖以及相關文件準備,需要30-40份文件才可以完成。
而就市場面而言,太陽能市場最成熟的歐洲市場,其太陽能電廠市場的發展也較為穩健,通常完成一個電廠專案,視規模大小,需約1-2年的時間,惟2011年因歐債問題、銀行放款嚴苛,使電廠投資受到影響;而在不少國內業者著眼的美國市場,目前行政程序仍繁瑣,一個電廠專案從土地取得到正式並網恐怕要4年的時間,較為冗長,但即便如此,去年美國已簽署售電合約的電廠系統量已有逾10GW的水準。
但廠商也樂觀認為,目前因融資緊縮問題,廠商無資金只能蓋好一個電廠並網脫手獲利後,才有資金再投資另一個電廠,時程拉太久無法刺激需求爆發,僅手上擁有雄厚資金者可切入搶市,但若一旦放款環境再度轉寬鬆,以目前太陽能產品成本已大跌,推升投資電廠報酬率可達16-17%以上時,穩定且高報酬率的獲利可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