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來,英特爾(Intel)一直大力推廣其超輕薄筆電「Ultrabook」概念,但截至目前為止,僅有四家OEM業者在市面上推出了這種更薄、更輕的筆記型電腦。還有幾家公司宣佈,將推出基於英特爾參考設計的產品,但有關這種設備能否在市場上獲得成功,仍然引發了各方的激烈爭論。
“目前的Ultrabooks無非就是一種更輕薄的筆記本電腦罷了,或許我應該說,這是搭載了Windows作業系統的MacBook Air複製品,”In-Stat分析師Jim McGregor說,他認為這種平台離所謂的革命還差很遠。
立即開機、觸控螢幕、新的安全功能、全天候的電池壽命以及其他更多時尚的功能,大概都得等到Windows 8發佈之後才能落實,McGregor說。但這將取決於微軟的時間表。
然而,英特爾聲稱儘管Windows 8可實現良好的觸控體驗,但它與近期內獲得成功的Ultrabook其實沒什麼關係,該公司並表示已經獲得超過60個design win,這些design win都不是因為新的作業系統而來。
McGregor表示,雖然相對於傳統筆電,部份Ultrabook的功能看來是嶄新的,但這僅僅是‘進化趨勢’的一部份,而且早已在智慧手機、平板裝置其他行動設備中發生了。
他認為,Ultabook只是進一步模糊了電腦和平板電腦之間的界線,特別是在可拆卸鍵盤日漸普及,加上對Windows 8作業系統的期待不斷升高之際。
“平板和Ultrabook平台之間的主要差異將在於軟體、消費者使用模式,以及該產品的商業模式,”McGregor說,他指出,雖然英特爾將 Ultrabook推動為商標品牌,但這也不過是將該公司之前的‘超薄’(ultra-thin)品牌再重新包裝而已。
他更進一步斷定Ultrabook品牌對消費者來說根本就不重要。
“超薄筆電只是一種在行動運算領域姍姍來遲的發展概念。綜觀整個PC生態系統的歷史,都不停地朝更小型的方向發展,但並非將之視為進一步推動成長的途徑,”他說。
不過,目前的經濟形勢加上劇烈的競爭,導致 PC生態系統將實際上早已出現過的Ultrabook視為潛在的救星。
“雖然用救星這個字眼看起來頗為極端,但這是個恰當的形容,”McGregor說。他指出,當PC產業在消費者心目中失去了最重要平台的地位後,這個產業便開始感到緊縮了。
然而,一位與英特爾相當親近的消息來源反駁了McGregor的說法,並指出Ultrabook不是與平板電腦競爭──平板電腦的真正競爭者是小筆電(netbook)。
PC必須重新界定其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價值
目前大多數應用和使用模式方面的創新,都發生在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平台上,因此,PC必須找到一種反擊的方式,收復失地。
“PC必須重新界定其對消費者的價值,”McGregor說。他表示,英特爾的 Ultrabook所面臨的主要挑戰,便是如何讓PC再度成為消費者心目中最重要的一種設備。
然而,分析師表示,這可能是一項極艱鉅的任務。
他解釋道,“目前的Ultrabook沒辦法讓行動PC看起來更加吸引人,既有沒新的應用,也缺乏新的使用模式來重新定義其價值。”此外,許多Ultrabook能做的事,平板電腦也能輕易做到。
McGregor指出,唯一一條能讓Ultrabook與平板電腦競爭的途徑,是下一代Ultrabook若能搭載觸控螢幕介面,成為更靈活、可變形的筆記型電腦,或許有可能說服消費者轉移到他們的平台上。
英特爾是也希望其Ultrabook能爭奪一些蘋果的市場,以及持續其在PC領域中的主導地位,因為雖然蘋果使用英特爾的處理器,但長久以來,蘋果都不願意強調任何英特爾的品牌,或是在其他行動平台中也採用英特爾的處理器。
事實上,蘋果的處理器在智慧手機和平板領域都與英特爾處於競爭態勢,不少業界人士甚至猜測,蘋果很可能在未來的行動 PC平台中也與英特爾處理器展開競爭。
“雖然這是事實,但我想至少目前不可能,因為未來幾代的英特爾處理器,仍然能對高階運算提供遠超過ARM版處理器的性能優勢,”McGregor說。但他也指出,蘋果的潛在優勢是對PC生態系統帶來更多威脅,這是因為蘋果在匯聚內容方面的獨到成功。這也是蘋果控制消費者體驗最重要的一部分,在多種運算平台上,都能透過軟體和服務無縫地運作。
“即使Ultrabook可以重新為電腦帶來新定義,但僅靠單一一種設備,無法改變整個PC產業或PC生態系統的命運,”McGregor說。
因此,最終Ultrabook或許能實現英特爾所承諾的性能和功能,甚至可能對未來PC的成長有所幫助,但它卻不大可能改變這個產業中越來越多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躍居主導地位的態勢。
“在PC市場停滯之際,Ultrabook就像一股清新的空氣,但它只是運算市場中的眾多選項之一,對許多應用或消費者來說,它可能不是領先平台,”McGregor說。
編譯: Joy Teng
(參考原文: Intel's Ultrabook challenge: Win over consumers ,by Sylvie Barak)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