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眼於資料傳輸的重要性,業界正致力於研究各種封裝技術,以提升頻寬連線效能。目前層疊封裝(PoP)技術可在處理器和記憶體之間,提供不超過三百個互連,但為滿足未來低功率下超過25.8Gbit/s的頻寬傳輸要求,業界預期將採用×512結構的寬幅IO記憶體,該記憶體須超過一千個互連,而現在PoP技術卻無法實現上述功能。
為解決這一問題,相關廠商如Invensas已推出BVA(Bond Via Array)PoP的全新技術,可提供超細間距至0.24奈米(nm)以下,以及較高的高度/直徑高深寬比(8:l以上)。該方案透過沿處理器晶片周邊形成獨立銲線,封裝整個晶片,讓從封裝頂部伸出的微型接線柱,連接到記憶體封裝來達成。同時,與目前封裝相同的封裝面積內,也將形成超過一千個互連。  

日前,半導體技術供應商已展示BVA PoP製程開發組裝設備和可靠性測試結果,上述開發均已順利完成,包括潮濕敏感度(MSL)測試、板載溫度循環測試、高溫儲存測試,以及跌落測試。以上測驗結果顯示,BVA PoP已為量產做好準備。  

處理器/記憶體技術革新 行動運算效能大幅增長 

如今,行動運算的演化已超越PC運算能力,可執行從辦公效率與通訊,到高畫質(HD)媒體、遊戲等各類任務。過去幾年來,運算領域呈現三大趨勢,針對中央處理器(CPU)/記憶體架構及實施,具有重大影響,包括以下幾點:

單核過渡到多核CPU 記憶體存取需求大增 

不斷提升效能的關鍵特性在於處理器/記憶體間的連線。圖1顯示CPU與記憶體週期時間差距正在加大,意味將資料傳送到處理器所需的時間,比使用資料所需時間更長,透過在各記憶體架構間進行最佳化,可解決此問題。從圖2則可看出存儲器具有極高延遲而不適用,因此,處理器/DRAM子系統亟待改善。  

圖1 處理器與記憶體週期趨勢
圖2 資料大小及存取架構

低功耗運算重要性遽增 

手機和平板電腦等行動平台的爆炸性增長,使低功率運算的重要性日益突顯。由於約有50%的記憶體功率用於驅動處理器/記憶體子系統之間的IO,因而這對兩者有直接影響。圖3則顯示不同類型的記憶體IO間,典型的電源效率值。  

圖3 不同IO選項的電源效率。

至於圖4所示,處理器/記憶體子系統的物理布局,過去幾十年持續演化。目前桌上型電腦和伺服器的記憶體,都是雙列直插式記憶體模組(DIMMs)的形式,很多平板電腦在處理器旁,都置有多個記憶體封裝。此外,手機也擁有PoP,其中記憶體位於處理器頂部。  

圖4 處理器記憶體物理布局趨勢

電力集中管理 雲端運算再進化 

基於目前PoP模組的IO(32-04)有限,因此提出矽穿孔(TSV)解決方案,以滿足IO(128-512)極高要求。然而TSV技術尚未成熟,常規製程的PoP便極具吸引力,隨著PoP形式的處理器-記憶體IO增加,其從行動運算到高效能運算的應用也逐漸普遍。  

例如,現今行動設備中所見的PoP 32位元寬記憶體,能夠以1,600Mega Transfers/秒(800MHz DDR)的速度提供6.4Gbit/s的頻寬。而高頻率作業的記憶體耗電量大,並不符合行動設備的要求。倘若使用512位元的寬記憶體,即便以800 Mega Transfers/秒(400MHz DDR)的頻率,也可實現51.2Gbit/s的頻寬。因此,使用慢速低功率記憶體的同時,寬資料paU1也能實現較高頻寬。  

並且,BVA層疊封裝(PoP)可使用常規銲線技術和現有材料及基礎架構,在多核CPU和繪圖處理器(GPU)組成的系統單晶片(SoC)與寬IO低功耗記憶體晶片之間提供超高頻寬。  

圖5所示為BVA銲線陣列連線概念。主要特性是BVA獨立銲線會從底部基板延伸至底部封裝的上表面,以便連接頂部封裝。  

圖5 BVA PoP設計特性

搭配超細銲線技術 BVA PoP連線能力激增 

成熟的銲線技術可提供超細間距,並採用常規銲線設備的專有製程來形成獨立銲線。由於銲線能夠以小至50皮米(pm)的間距完成,且其長度可延至任何所需值,因此可實現高深寬比(高度直徑比大於10)的連線。這種連線技術適用於各類3D封裝,包括PoP、晶圓級封裝和嵌入等。針對BVA技術完成的初步及探索性工作,已完成報告。  

連線擴展能力如圖6所示。對於給定的14毫米(mm)×14毫米封裝,其假定IO外圍寬度為1毫米,則可在0.2毫米間距形成一千四百四十根連線,以上數字足以滿足未來較寬的IO記憶體需求。在此選擇14毫米×14毫米的封裝尺寸,是基於此為PoP最常見的尺寸。而1毫米的IO區域寬度,被認為可以媲美目前銲球層疊PoP的IO寬度,其寬度只有兩行。  

圖6 用於間距功能的最大可能IO

此外,圖7顯示,與球閘陣列(BGA)PoP及穿透模塑通孔(TMV)PoP相比,BVA具有最小間距和最高IO。TSV另外提供超細間距和高IO,但其技術尚未成熟。  

圖7 不同PoP技術的比較

四項新封裝技術加持 BVA PoP製程精準度躍升 

432 IO BVA PoP菊花鏈測試工具採用14毫米×14毫米的尺寸來設計和製造,周邊有兩排間距0.24毫米的鍍鈀銅線,銅線直徑50微米(μm),高0.4毫米,測試工具的互連高深寬比(高/直徑)為8,間距比(高/間距)為1.7,優於任何現有PoP技術。  

圖8所示則為BVA PoP製造流程。頂部封裝類似目前記憶體封裝,包括高IO BGA。舉例來說,封裝四個記憶體晶片,每個晶片均為×32,便形成一個×l28 BGA封裝,IO更高,即可使用寬IO記憶體。底部封裝也皆有標準倒裝晶片的邏輯設備,並且周邊圍繞BVA銲線。  

圖8 BVA PoP的製程流程

此外,使用銲線的成型也不盡相同。最後,層疊完成有賴標準表面安裝技術(SMT),前提是頂部記憶體封裝擁有超細間距BGA。以下將解釋四種獨特的製程步驟。  

著眼於資料傳輸的重要性,業界正致力於研究各種封裝技術,以提升頻寬連線效能。目前層疊封裝(PoP)技術可在處理器和記憶體之間,提供不超過三百個互連,但為滿足未來低功率下超過25.8Gbit/s的頻寬傳輸要求,業界預期將採用×512結構的寬幅IO記憶體,該記憶體須超過一千個互連,而現在PoP技術卻無法實現上述功能。
實現穩固銲接 切削結構居關鍵 

獨立銲線是BVA PoP最為重要的特性,形成頂部具有良好位置精度(x和y)和統一高度(z)的銲線非常重要;掌握精度與高度,能夠形成超細間距以及高良率的封裝組件。圖9便顯示出倒裝晶片的底部封裝基板,在其周邊連接了邏輯晶片和BVA,這些獨立銲線會首先銲接到銅墊,此為標準製程,接著使用專利切削結構,形成楔形銲線接頭,並視切削方向不同而略有彎曲。楔形形狀及其彎曲角度為切削製程產品,不同銲線若採用相同銲線製程,其形狀角度也會不同。  

圖9 間距為0.24毫米的BVA連線圍繞在底部晶片周邊

舉例來說,x、y和z位置精度資料如圖10所示。這些圖示內容來自四十三個封裝的資料,每個資料點的圖均表現出一個封裝內的所有銲線。  

圖10 銲線接頭測量的位置資料

由此發現,所有方向的位置精度均處於±15微米(3σ)的範圍內,而銲線也銲接牢固,在銲接拉伸測試中,均通過了大於0.15N的平均值。此外,圖11顯示的是銲接好的銲線。使用工業標準銲線機的銲接速度約為每秒十根銲線,設備及設備磨損與標準銲線的銲接類似。唯一不同的是使用專為銲線製程而研發的銲線軟體。  

圖11 獨立鍍鈀銅銲線

薄膜輔助成型 優化銲線接頭暴露作業 

銲接製程的下一步是邏輯封裝成型,須讓BVA接頭露出一致的所需高度。薄膜輔助成型技術如圖12所示,用於暴露接頭部分,這是眾多封裝組件作業中常見的成熟技術,有穩定供應商支援。製程則使用包封模具設計,模具型腔僅略深於成型銅線,當模具固定到基板上時,銅線會被推入成型薄膜中。此外,模具型腔內具填充模塑料,模塑料硬化後,便可開啟模具,從封裝中抽出成型薄膜,露出銲線接頭。  

圖12 使用薄膜輔助成型露出銲線接頭

成型薄膜厚度將決定銲線接頭的暴露程度,不需要特殊成型參數,即能提供可重複的銲線接頭暴露結果。圖13顯示的正是暴露的銲線接頭,目標值為0.12毫米,該高度是在±10微米的公差範圍內獲得。  

圖13 BVA互連在底部封裝的頂表面上露出

電漿蝕刻有助清潔銲線接頭 

先前業界曾發表採用濕式蝕刻製程來清潔銲線接頭的方法。濕式蝕刻設備在傳統封裝組件生產線中並不常見,不過在電漿蝕刻設備卻很常見,因此便研發電漿蝕刻。表1中的配方可用於研發電漿蝕刻製程。  

由於製程配方Pl和P2並不會產生清潔的銲線接頭,模具殘渣自然可見,但兩項製程配方,具有足夠壓力(659mT)的CF4+O2,或者低壓(215mT)的CF4+O2配上15分鐘的氬氣,可成功清潔銲線接頭。而圖14顯示的是有殘渣的最初銲線接頭,以及經過電漿處理後的清潔銲線接頭。  

圖14 (a)帶有模具殘渣的最初銲線接頭,以及(b)經過P3或P4處理後的清潔銲線接頭。

為確保銲線上的鍍鈀層在經過電漿處理後仍然完好無損,因此會進行EDx分析,結果如圖15所示。由此發現,即使經過電漿處理,鍍鈀層大部分依然完好無損;此外,之所以檢測到矽,是由於模具材料中具有矽顆粒物包圍銲線。  

圖15 銲線清潔後的EDX分析

頂部封裝助威 滿足互連需求 

最後一步是將記憶體封裝堆疊到邏輯封裝的頂部。這一製程與標準PoP組裝極為相似,可將銲膏印在主板上,邏輯封裝放在主板上。記憶體封裝蘸入銲劑後,放在邏輯封裝頂部,疊層將隨著主板上其他元件重新流動。  

此外,銲料不含鉛,含有96.5%的錫、0.5%的銅和3%的銅化合物成分。在堆疊數個封裝之間,可塗上底部填充劑,於動態加載下實現高可靠性。至於銲線接頭的外觀則為楔形,其方向取決於銲線切削結構的方向,並且,這些形狀是銲線切削製程的產物,對效能或可靠性沒有任何影響。  

有效抑制化合物 提高互連可靠性 

經過全套可靠性結果測試,所有檢測均完成了菊花鏈電阻的原位監控,並未檢測到任何故障。跌落測試持續進行了一百二十八次跌落,未觀察到任何故障。此外,PoP中存在底部填充劑,此即為預期結果。並且,半導體技術供應商也對測試樣本進行廣泛故障分析,但未偵測到故障。  

半導體技術供應商為研究銅銲線及銲球之間的銅錫擴散效應,便進行加速測試,方法是在高溫條件下,評估金屬間化合物形成數量。透過將樣本置於150℃溫度環境下1,000小時,得以完成加速測試。為抑制金屬間化合物形成,銅銲線上鍍有鈀層。  

而在典型預鍍鎳的銅-錫介面觀察到的範圍內,如鍍鎳銅墊上的銲球,其鍍鈀層便成為銅和錫之間的屏障,大大抑制金屬間化合物的生長。如果缺少鈀,就會看到金屬間化合物生長,而銅則幾乎完全消失,連帶影響到互連可靠性。

挑戰行動運算 BVA PoP技術拚量產 

透過採用短物理長度的大量互連封裝技術,半導體業者可增加高處理器-記憶體頻寬,進而滿足多核、更低功耗及雲端運算趨勢驅動下的行動運算需求。因應市場趨勢,Invensas推出基於銲線的全新連線,適用於諸如3D封裝、嵌入封裝、晶圓級封裝等不同應用。  

該技術以0.24毫米或更低間距,採用PoP形式,提供超過一千個邏輯至記憶體連線,能以低成本使用標準PoP製程,實現高頻寬與高可靠性。此外,啟用一千根連線,可使用高達512位元寬度的記憶體,如此一來,即使記憶體處於低功耗的低速作業狀態,也能獲得極高頻寬。  

至於組裝結果顯示,可透過一致性極佳的超細間距,形成獨立銲線,並具備誤差在±15微米以內的三向位置精度。現今,電漿清潔製程已研發完成,有助清潔成型後的銲線接頭,此外,堆疊製程也能以0.24毫米的間距達到極高良率。總而言之,全套可靠性測試已完成,包括高溫儲存測試下的最低金屬間化合物生長,過程中功能並無任何故障。透過以上結果顯示,BVA PoP已準備好實施大量生產。  

(本文作者皆任職於Invensa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hacho San 的頭像
    Shacho San

    真乄科技業的頂尖投資團隊

    Shacho 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