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中國強大的製造產業,也正面臨著經濟艱困時期的不確定性所帶來的隱患。最近發佈的一些商業報告均注意到對中國產品的需求持續放緩,特別是在歐洲及美國市場。
電子和紡織產業的主管最近對路透社記者表示,儘管中國在七月的出口仍然強勁,但他們仍預期未來數月內出口將呈現放緩。普遍預測是由於西方國家的消費持續緊縮,預計訂單將會趨緩,而且聖誕節前可能出現砍單情況。此外,人民幣升值(加上不斷上升的勞動力和原材料成本),也將降低美元和歐元區的出口吸引力。


華爾街的觀點和歐元區8月份的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初步報告都呼應了這種發展態勢。一篇道瓊(Don Jones)的文章援引了中國商務部發言人沈丹陽的談話,指出中國的貿易順差在2011年預計將持續萎縮,七月的大幅貿易順差是由於出口價格上升,以及全球商品價格降低所致。中國的貿易順差在七月份大幅擴大至315億美元,創下了2009年1月以來的單月最高記錄。六月份的貿易順差則達到了223億美元。


目光拉到歐洲,本月17個歐盟國家的製造業表現有好有壞,但觀察家認為,第三季製造業也將呈現疲軟。


據MarketWatch稍早前公佈的報告,八月份製造業普遍緊縮。PMI指數從七月的50.4降至49.7,但稍高於預測的49.5。一般來說,50是該市場呈現成長或收縮的分界線


沒什麼好驚訝的。看起來,另一波全球衰退影響到亞洲不過是時間問題罷了。投資公司Stifel Nicolaus & Co.,的資深證券分析師暨管理總監,同時也是供應鏈專家的Matt Sheerin稍早前指出,消費端和企業的疲弱,再加上目前需求仍不明朗,將使許多企業的券商和主管們更加敏感。


Sheerin表示,目前全球消費持續疲軟,特別是在歐洲,因此首先要關注的重點是當地的消費者信心能否回升。此外,GDP的成長趨緩,也將導致企業在IT和其他資本支出方面更加謹慎。當前的市場充斥著太多不確定性了。


Sheerin進一步指出,未來三年內的需求能見度看來不斷降低,這也會警示企業們在這段期間內必須更加謹慎。他表示,在整個供應鏈中,上市公司的評估價值目前都相當低,這也反應了投資人的消極情緒。


有鑑於未來幾季的預測仍然低迷,我腦中也浮現了更多問題。中國出口的放緩對整個電子供應鏈究竟代表著什麼意義?對零組件供應商來說,這是否意味著更難消化庫存?或是買家已開始尋求其他地區,如越南或印尼,以獲得更低成本的供貨來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cho 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