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跨領域、著重前瞻性的研發實力,已被大陸方面視為華人創新的殿堂,台灣科技產業龍頭包括友達董事長李焜耀、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更率領旗下總經理級幹部到工研院取經,期能在尋求轉型的過程中參考工研院最新的研發。事實上,台灣有眾多的高科技企業是工研院培養出來的,工研院董事長蔡清彥也鼓勵高科技業和工研院進行跨領域前瞻研究。

     台灣工研院的名聲,大到讓大陸科技部官員以「如雷灌耳」來形容,工研院董事長蔡清彥說,工研院能有今天、是多年累積起來的結果,除了政府力量的貢獻之外,更因為工研院歷任經營者持續保留著創新、產業化這兩個方向經營,讓工研院成為台灣的一個寶。台灣如果缺乏工研院這樣的單位,相信現在整個科技產業恐怕會是另一種景象。

     台灣以製造、代工模式為主的資訊電子產品人人會做,但附加價值也相對降低。要如何轉型呢?蔡清彥認為,台灣有基礎雄厚的ICT產業,轉型也應建立在ICT基礎之上,並且要思考怎樣轉到最有利的位置。

     工研院院長徐爵民也表示,開發新技術需花費大量的時間,為縮短開發時程,工研院的技術移轉服務也逐漸轉變成共同開發。而在面臨國際大廠的競爭壓力下,台灣的高科技產業也更積極思考如何轉型因應。

     徐爵民說,光是今年內,已經有包括李焜耀帶領集團內29位董、總級人員到工研院。另外,鄭崇華也親自帶領20個主管到工研院來取經。因為這兩大電子產業龍頭都在思考如何轉型,想來工研院看看電子產業未來有什麼可以發展的東西。

     台灣的資訊電子產業如何轉型至關重大,蔡清彥說,工研院當初提供設備、技術和人力,造就了台灣的半導體和其他電子產業,這些規模龐大的公司,多年來專注於各自熟悉的領域,但是規模大了以後,要做轉型並不容易,此時工研院可以提供協助、以利廠商轉型。

     蔡清彥表示,台灣有很多科技產業是靠政府和工研院一路培養出來的,站在企業回饋國家社會的立場,他認為這些企業可以考慮出資協助設立實驗室,和工研院共同進行跨領域前瞻研究,開發新的東西,新的市場需求。

     面對大陸這個龐大的消費市場,包括各ICT產業在內的台灣企業,無不思考要如何搶進,擴大市占率,但實際上並不容易,業者要順利打入仍有極高的難度。蔡清彥說,大陸方面積極尋求和工研院合作,更能以非官方的企業橋樑角色,協助台灣的企業順利進軍大陸市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cho 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