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場傳出,太陽能多晶矽一線廠考量料源投入者眾、未來競爭必激烈,不排除近期市況不佳時,祭出第1波「排擠戰」,擠出這些不具競爭力者,料源市場煙硝味正濃。相較於第1季太陽能多晶矽現貨仍在70美元以上,6月下旬滑至每公斤約50~55美元,季跌幅約在30%以上,外電報導,此已挑戰2004年來的新低點。

而50美元的價格水位,尤其第3季的走勢預估可能破50美元,也開始挑戰多數太陽能多晶矽合約2011年底限價,更挑戰諸多中、小型廠及新廠成本底限,因此,太陽能業者表示,愈來愈多體質不佳的料源廠生存空間受威脅。

同時,也或多或少影響全球多晶矽廠的決策,包括老字號廠美國的Hemlock、日本德山(Tokuyama)、德國Wacker、REC、MEMC、Mitsubishi及Sumitomo,以及南韓OCI與大陸GCL等。市場近期也傳出,外資機構私下針對「4大金鋼」美國Hemlock、德國Wacker、南韓OCI及大陸保利協鑫(GCL)等業者,分別做非正式性的調查,若在「減產」及非得「降價」間必須做抉擇,這4家的策略導向為何?4家業者均坦承,後者才是最佳策略,主因多晶矽的投入資本額高,減產波及大。

自2004年起,陸續有新的多晶矽廠投入,其中又以大!陸市場為最,若依大陸媒體估算,全球已投產的太陽能多晶矽廠約有90家以上,且有30家正準備投入量產,還有部分正在動土建廠,或仍在紙上談兵未建廠者,尚未被納入。

4大金鋼因此也意識到,多晶矽總產能絕不小於需求,只是有效產出的先後順序干擾總產出,但只要時間許可,未有效產出者仍將會趕上,供過於求的壓力必然到來,尤其百餘家的投入者潛力十分驚人,而這波市況不佳,其實是先將其他較不具競爭力的對手「排擠出去」的最佳時間,清場後,競爭的將是實力相當的業者。

尤其2009年前後,因為多晶矽的獲利空間大,成功產出的新加入者,快速攤提設備及固定成本,折舊的年限可能只有5年,所以,競爭優勢也大,最具代表性的,以1哥之稱的大陸GCL及南韓OCI,其中,GCL號稱2011年的每公斤成本,約可達到22美元上下若依某太陽能矽晶圓廠針對多晶矽設廠的成本分析來看,多晶矽成本下降快速,主要來自設備的成熟及全製程建廠的承包服務廠(EPC),也因為投入者眾、累積的經驗充裕且競爭激烈,過往1百萬瓦(MWp)需要投入100萬美元的多晶矽廠,現在建廠成本可能與矽晶圓廠差不多

太陽能業者分析,新廠初期受到製程、產出不順,成本難降,再加上購置較具產出效益的新設備可能才1~2年,折舊的壓力也大,且順利量產可能不到3 ​​年,就遇到2009年多晶矽從每公斤約400美元現貨價,跌至2010年挑戰約55美元左右,近期又開始挑戰50美元,現貨市場多晶矽價格直降,不斷挑戰其生產成本價。

因此,那些早期投入、卻無法有效獲利的多晶矽業者,為了有效投產而再購置新設備,則堪稱前債未清、新債又來報到,資金壓力可想而知,如何在這波排擠戰生存下來,也是業者必須深思之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cho 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