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在美國舉行的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可謂蘋果開發者的盛會。 喬布斯在會上提到,後PC時代網絡服務的前景,將為開發者設計新程序提供了廣闊空間。 結合此前5月6日,iPad2在大陸公開發售,全國各地蘋果專賣店前“果粉”排長隊等待購買的火爆場景再度上演。 智能移動設備的熱銷和流行,這對於移動APP開發者來說,無疑是個福音。
  但事實真的有這麼美好嗎? 行業的熱火朝天,並不意味著每一個參與者都能獲益。 移動APP開發者特別是中小開發者,正在行業歡呼聲中承受著不堪的重負,症狀主要表現如下。
  第一,參與者快速增長,競爭急速加劇。 據移動互聯網研究機構艾媒提供的數據,2010年全球Android開發者數量達68.9萬名,同比增長241%。 預計到2012年,Android開發者數量將飆升至220.8萬名,而屆時全球iPhone APP Store開發者將達到84.7萬名,而iPad的APP Store開發者也將達10.9萬名。 更為有趣的是,中國市場已出現蘋果APP開發者培訓班。 培訓班的出現,意味著將會有海量的中小開發者湧現。
  第二,收費困難。 國內某知名視頻網站的3G產品經理提到,雖然移動、聯通、電信等運營商都推出APP應用商城,但它們對應用收費根本沒信心,而是緊盯流量費,將精力放在策劃各式流量套餐,而應用及其上面的相關版權內容都免費。 在流量費面前,運營商並沒有足夠的熱情對商店裡的APP收費。 而對中國的消費者來說,付費習慣尚未養成。 這對於資金實力不強的中小開發者來說,無疑是個尷尬的信息。
  第三,能賺錢的APP鳳毛麟角。 艾媒提供的數據顯示,中國的手機應用軟件開發者70.1%處於虧損狀態,盈利者佔13.7%;年收​​入10萬以上僅佔14.7%,超過50%的開發者年收入在1萬元以下。 高收入榜單中,大部分是有實力的大公司。
  從上面羅列的幾點可以看出,在強大產業浪潮推動下,抱著滿腔熱情和無限憧憬加入的中小APP開發者,數量龐大,是行業的金字塔底座。 他們為行業貢獻了豐富的應用,卻大多數無法獲得有意義的收入,靠著理想主義情懷苦苦支撐。
  雖然困難,但大量中小開發者前赴後繼入行是不可避免的大趨勢,問題是,如何避免成為產業前進征途中的砲灰? 筆者在此整理幾點思路,供參考。
  思想上,要端正。
  首先要遠離神話。 不要沉迷於那些上架三月便收入數百上千萬美金的傳奇財富故事,這些只是小概率事件。 其次要拒絕平凡。 大部分APP成為炮灰的原因在於產品屬於大眾化娛樂產品,特色不鮮明,沒有門檻,很多公司都能開發。 2011年初,有統計數據顯示,蘋果App Store中有35萬款應用,Android僅有25萬款應用。 在千軍萬馬激烈廝殺的APP江湖中,平凡的APP想要流行,必須有強大的推廣能力,非中小開發者所能為之。
  模式上,要力所能及的。
  不要輕易嘗試免費模式。 對中小開發者來說,免費模式是個美麗的陷阱。 很多做互聯網的人迷信“免費+增值服務”模式。 這個模式成立的前提是,要有足夠多的用戶。 但積累足夠多用戶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資​​金。 有人形容這種模式是:要賺錢,必須先足夠有錢。 這種有錢人模式中小開發者同樣玩不起。
  產品上,要能快速收錢。
  做遊戲。 大眾化娛樂產品中,有個例外,就是遊戲。 遊戲不單是娛樂產品中數量最多的,也是所有APP中數量最多的。 這是APP中最大的需求,用戶付費意願最強。
  做特色系統化應用。 開發純軟件技術產品,大公司很容易模仿,也很喜歡模仿。 如能結合具體的傳統行業,開發專門的行業化應用,則核心競爭力強,用戶群精準,推廣途徑明確。 比如,車聯網正隨著私家車保有量增多而成為新的移動互聯網分支,但汽車和互聯網的連接還有很多障礙,而通過特定的手機APP作為中間件,便能很好地將它們連接起來。 且對於能解決特定現實問題的APP,用戶同樣有較高的付費意願。
  做海外市場。 海外市場特別是歐美市場的特點是用戶有良好的付費習慣,有較為完善的版權保護環境。據傳國內iPhone開發者所做的應用產品大部分銷往國外。 當然,此模式的前提是開發者要有分析海外用戶需求的能力。 國內知名的APP開發公司博看文思便在美國設立分公司分析用戶需求。 對於中小開發者來說,這比較難。 它適合海歸人群,他們通常在國外有同學朋友、公司可以進行合作。
  當然,思路還有很多,筆者在此只是拋磚引玉。
  最後一句話,中小APP開發者,必須要清醒地明確行業境況和自身的優劣勢,在此基礎上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和路徑尋求突圍,才有可能衝出重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cho 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