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開發熱電轉換技術的美國GMZ Energy公司、美國波士頓學院及阿拉伯聯合酋長國(UAE)馬斯達爾理工學院(Masdar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研究人員組成的研究小組,開發出了採用熱電轉換元件的平板型太陽能發電兼熱水供應系統。 該系統能夠“熱電聯產”,不僅能發電還能同時供應熱水,發電的轉換效率為5%左右,同時還能提供50℃左右的熱水。

有關技術詳情已在學術雜誌《Nature Materials》上發表論文。 文章介紹說,此次的發電轉換效率比原來的同類系統提高了7~8倍。 今後轉換效率還可能達到10%以上。 另外,由於製造成本有望比基於光電轉換(PV)的太陽能電池大幅降低,而且能夠供應熱水,折舊年限存在比太陽能電池大幅縮短的可能性,將來可能會成為太陽能電池的強勁對手 波士頓學院教授任志鋒在接受《日經電子》採訪時表示:“相對於發電功率的製造成本大約在0.5美元/W。由於還能供應熱水,因此完全可以與太陽能電池展開競爭”。

通過集熱式將集熱效率提高200~300倍

以前也有過利用熱電轉換元件進行太陽能發電的嘗試。 但是,很難產生對熱電轉換至關重要的大溫差,並且轉換效率非常低,只有0.63%。

此次,研究小組通過三大改善措施實現了高轉換效率。 

分別為:

(1)開發出利用高效吸收陽光的平板匯聚200~300倍太陽熱量的系統,從而確保了溫差;

(2)用玻璃真空容器包裹發電面板,大幅降低了熱損失;

(3)採用MIT等最近開發的ZT指數高達1.03的BiTe類熱電轉換元件。


實際的面板是用面積約714mm2或約1090mm2的兩塊銅(Cu)板夾住尺寸為1.35mm×1.35mm×1.65mm的n型和p型兩種熱電轉換材料,然後用玻璃真空容器密封而成。 兩塊Cu板中,接受陽光照射的表面Cu板上貼有高效吸收陽光的材料,背面Cu板上貼有起散熱作用的陶瓷板。 另外,背面Cu板通過水冷式冷卻使溫度保持在20~60℃。 面板的面積是熱電轉換元件自身面積的196倍或299倍。 這種系統與集光式太陽能電池的主要差異在於:不需要大型聚光鏡等,能夠製成超薄的平板狀,不需要追隨太陽轉動。


照射相當於普通陽光的光譜為Air Mass(AM)1.5左右、能量密度為1kW/m2或1.5kW/m2的光線時,表面Cu板的溫度達到160~250℃,最大可發電約60mW。 據論文介紹,冷卻端面板的溫度維持在20℃時,轉換效率為4.6~5.2%。


轉換效率對冷卻端面板的溫度依賴性較小,“即使冷卻端面板的溫度達到50℃,轉換效率也保持在3.5~4%。這樣,冷卻系統直接就是'熱電聯產'的太陽能熱水器” 。

轉換效率還可能達到14%


該技術的特點是理論值與實測值差距很小。 在論文中,理論轉換效率與實際測量值基本一致。 理論轉換效率大部分取決於熱電轉換材料的性能。 “如果能夠實現ZT=2的熱電轉換元件,那麼發電面板的轉換效率就能夠達到14%”。


另一方面,製造成本比現有太陽能電池降低。 因為通過採用集熱式,可以採用小號熱電轉換元件,並且無需追隨太陽轉動。 論文提到“(此次採用的)BiTe 類材料的採購成本只有0.17美元/W”。 關於採用真空容器這一點,論文還介紹說“在中國,採用真空管的太陽能熱水器已經導入73GW以上。這些產品的耐用年限為15年”。 此外,此次系統的真空度比原有太陽能熱水器差兩個等級也沒關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cho 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