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穿戴」是繼行動裝置席捲全球之後的下一波新浪潮,同時也是今年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 2015)最受關注的亮點之一。在Computex首場論壇後的「智慧穿戴技術」座談會上,來自高通、博通、三星與Polar Electro等廠商的高層主管們熱切探討如何在此新興產業的策略合作與生態系統形成時迅速掌握機會。對此,IDC亞太區行動與物聯網研究副總裁Charles Anderson強調,推動智慧穿戴產業成長的「關鍵就在於解決方案,而非技術本身」。

根據IDC的調查顯示,隨著更多新供應商加入、產品推陳出新以及更多終端使用者的認知,全球可穿戴式裝置市場正持續擴展,預計在2014年時還不到2千萬台的出貨量將在2019年時成長到近1.5億台,五年間的複合年平均成長率(CAGR)超過45%;而其中,智慧手錶將佔到七成以上。此外,亞洲可穿戴式裝置市場(不包括日本)目前雖然還不大,在 2014年時僅有530萬台的出貨量,但可望在2020年以前迅速達到4,250萬台的出貨規模。

然而,IDC的Charles Anderson指出,穿戴技術目前仍面臨限制,包括來自社會反彈(裝置是否可被社會接受)、消費者的感知,以及對於穩私的關注等。為了突破這些障礙,以及提升使用者的體驗,Charles Anderson強調,業界必須思考的改變是「解決方案,而非技術本身」(It’s about the solutions, not the technology)。

Charles Anderson同時也是這場座談會主持人,他解釋說:「在發展與推動智慧穿戴市場時,更重要的是解決方案,而非技術或實體裝置本身。你只是利用這項技術來讓裝置更有價值,其重要之處在於裝置上的應用程式,以及你如何改變它和使用者互動的方式。」

但業界廠商是否真的知道使用者想要的是什麼?對此,高通資深總監兼智慧穿戴式裝置部門事業主管Pankaj Kedia表示,穿戴式裝置將經歷與智慧型手機在過去10-15年來的相同發展週期——一旦使用者實現互連,就會開始要求更好的體驗。如今,我們正處於穿戴式裝置發展週期的開始階段,當穿戴式裝置連接至手機或其他裝置,用戶將會希望手機上的所有功能也能在新裝置上實現,使用者的體驗正變得至關重要。

Polar Electro產品管理總監Marco Suvilaakso認為,穿戴技術還需要更多的支援應用案例,才能提升這項技術的價值以及推動市場成長。他並強調,除了Google與蘋果(Apple)以外,穿戴式領域還將擁抱更多的創新。

為了能有效地克服穿戴技術障礙,博通寬頻通訊與連線事業群產品行銷總監Jeff Baer指出,工程師必須「簡化設計複雜度」(Bring simplicity for complexity),「對於工程師與設計者來說,市場競爭為其帶來諸多挑戰。然而,現在是讓裝置變得更強大且易用的開始階段,隨著裝置變得日益複雜,工程師必須簡化設計複雜度來克服技術障礙。」

三星策略行銷團隊安全解決方案行銷總監SungBum Cho則強調穿戴式解決方案必須具備精確度與安全性的重要性,才能讓使用者相信以及放心使用,進一步推動市場成長。

此外,參與座談會的業界代表們均認同,更多的可穿戴式裝置創新將融合於我們日常生活中,而不至於讓人們意識到,例如在衣服鈕扣或織物中加入感測器;甚至在未來,這些穿戴式裝置將逐漸發展成為以設計者為導向的的流行配件,而不再只是由工程師進行開發。

資料來源:電子工程專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hacho San 的頭像
    Shacho San

    真乄科技業的頂尖投資團隊

    Shacho 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