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中國互聯網大會如火如荼地聒噪了三天,據說開場陣容強大,周鴻禕、張朝陽等科技大佬唇槍舌戰,高潮一波接著一波;平安銀行行長邵平、銀泰集團董事長陳曉東作為跨界代表,大哥氣場十足,但馬化騰、李彥宏和馬雲的集體缺席,讓大會顯得有點冷清,沒有他們哥仨,總讓人覺得這不像個盛會,更像個“剩”會,而傳統剩會最大的特點就是“大腿永遠比觀點更耀眼”。談起本屆大會,最拉風事件當屬一位大媽衝上演講台,高喊“還我300萬”的表演秀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中國互聯網市場的“無事效應” 。事實上,於各種壟斷的陰雲下,初創公司,或者小微集團很難見到陽光,就連那些所謂的大佬,也只是一副讓人閹割的模樣,有氣無力地談一些“巨芝麻,大穀子”的模式,自娛自樂又自欺欺人。

在這些巨大的芝麻中,筆者認為,百家手機(100+)創始人徐國祥提出的“手機硬件零利潤”的商業模式,應該是其中最大的一粒,讓人眼前一亮,但也就是一亮而已。坦白講,硬件零利潤的商業模式,既驚艷又驚悚,它深刻地反應出“單靠硬件賺錢”的路正越走越窄,但採用這個模式,更像是飲鴆止渴,在短暫的解渴之後,或者說,在短暫的幻覺之後,終將集體死去。

硬件利潤,你們都去哪了?

靠硬件賺錢的路越走越窄,但不能說明硬件不賺錢,反倒是利潤最大的一塊,只是感嘆豐厚的利潤流不到我們的口袋裡,那麼,它們都去哪兒了呢?自2007年iPhone1.0橫空出世,就給全宇宙的智能手機產業蒙​​上了一層陰雲。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陰雲服務器覆蓋的範圍越來越大,更難能可貴的是,蘋果手機幾乎從未遭遇過挑戰,尤其是在“賺錢”方面,他們和三星分別聯手拿下過智能機領域90%,99%和108%的的營業利潤,筆者之所以喜歡把兩大巨頭的份額放到一起,主要是不想讓蘋果的財報太過刺激人,事實上,即便是和唯一競爭對手相比,庫克於終端設備上刮得金子,也要比李健熙家族重1倍以上。

基於以上情況,如果真有一份“智能手機零利潤”的策劃案被送到蒂姆-庫克的辦公桌上,我想不用30秒的時間,他就會把其吃掉,完全消化,接著放出一個響屁,然後,打開產業鏈版圖繼續尋找可壓榨的利潤空間。

其實,iPhone前三代產品也只不過是讓蘋果賺了點小錢,諾基亞、摩托、黑莓也沒有淪落到給人貢獻“負利潤”的窘境。但隨著iPhone4風靡世界,蘋果在手機領域的地位有了質的變化,專家們這才事無鉅細地拆解這個“印鈔機”的每一個零部件,尤其是相關的硬件利潤最惹人關注。iSuppli早在幾年前發布過一組令人驚訝的數據,iPhone4硬件全部配件成本僅有188美元;最新款iPhone5S經過相關結構拆解,粗略評估為199美元,但每一款iPhone剛上市時都要賣到700美元以上,碰上人傻錢多的土豪,非要追求什麼“中國大陸首位iPhone6​​用戶”,價格可能會更加離譜。誠然,這些成本評估只是一些民間機構的感性數字,但隨著智能手機硬件價格的透明化,民間和官方數字的差別正日漸縮小,更可怕的是,蘋果的出貨量正不斷擴張,可價格沒有任何下降的意思,他們可沒興趣依靠“犯賤”來奪取市場。據說十天以後上市的iPhone6​​,最便宜的也要5288元,網友調侃,更大、更貴、更坑爹!這款手機最大的爆點就是新屏幕,兩款的尺寸分別是4.7寸和5.5寸,而硬件利潤方面,尤屬顯示器最高,利潤率高達30%。如果不出意外,庫克下半年的財務報表估計又得用“金葉子”做了。

除了蘋果,韓國三星也是一家靠“硬件”起家的企業,他們的終端利潤率雖然比不上蘋果,但卻囊括了手機全部重要的零部件生產,顯示器30%的利潤,說的就是三星,何況GalaxyS5的成本估計也高不到哪去。

中國手機,軟硬不吃?

現在,智能手機百花齊放,卻只是一種虛假的繁榮:老牌勁旅諾基亞、摩托、LG和索尼等製造商,每年依舊不痛不癢地推出幾款手機,高喊:我們要和iPhone5,GalaxyS4背水一戰,但最終的結果是連個名字都沒讓人記住;大批的互聯網企業推出特供機,裝了一大堆的手機App,但消費者拿到特供機第一件事兒就是卸掉它們,然後,把這些手機送到城鄉結合部;至於,那些於功能機時代紅極一時的山寨人士,根本無法吞下智能手機的大單,沿海一些山寨機製造工廠草都長得老高了,估計孩子們都能跑去玩捉迷藏了。

相關機構發布的市場份額排行榜上,我們總能看到一些熟悉的名字,中興、華為、聯想、小米等等,境況好的時候,他們常常能在出貨量上壓歐美企業一頭,比如中興曾經是全球第四大智能手機廠商,超越黑莓、諾基亞的存在;聯想和小米前不久也嚷嚷著重回國內手機市場的王座,算是給中國製造商爭回了一點面子,但在眼花繚亂的數字中,我們始終找不到和利潤相關的數據,也難怪,蘋果和三星的營業利潤佔比達到108%,或許正是中國製造商前仆後繼地貢獻才有瞭如此奇葩的數據。正如領導們去國際上開會時,談起中國資源總量時還牛逼哄哄的,但談到人均水平時,立刻痿得抬不起頭來;中國手機廠商談出貨量時,還覺得自己挺偉大,但談起利潤率,簡直就是痿大了。顯然,靠價格擴張市場的基本策略,在這個智能機時代看上去不是太智能,事實上,沒有利潤做基礎,市場佔有率、營業額、品牌知名度,乃至手機文化等等都會顯得非常不真實。

從諾基亞、摩托、黑莓或者HTC的盈利情況來看,中國手機應該沒有太多機會賺到錢,不僅在硬件上賺不到錢,軟件服務上也沒賺到,正可謂“軟硬不吃” 。中國手機產業鏈中,沒有核心的零部件製造,也沒有能夠溢價的品牌含金量,更沒有讓人趨之若鶩的手機文化(千萬別跟我說小米有神馬發燒友文化,它們之所以熱銷,最核心的因素還是高性價比,“4.7寸屏、四核處理器、雙卡雙待”僅售799元,這對於缺錢的中國人屌絲來說,太有殺傷力了)。總之,在缺少核心和正統的競爭力時,我們想要生存,或者說苟延殘喘,只能劍走偏鋒,事實上,硬件零利潤的玩法兒,估計也就只有中國手機製造商能提出來,與其說是破釜沉舟地開拓新藍海,倒不如說是走投無路,咱就跳牆試試看吧!

硬件是手機最重要的脊梁

如果說“智能手機硬件零利潤”是上聯的話,那麼,它的下聯一定是“靠提供手機服務賺錢”,而且頗有點因果關係,好像只有硬件不賺錢了,軟件服務才能發揚光大一樣。筆者認為這兩件事兒一定不是“誰消滅誰”的關係,而是相輔相成,相互依靠的關係,事實上,蘋果的強大正在於把硬件和服務各自的盈利能力組合起來,達到了1+1 >5的效果。表面上看,喬布斯和他的團隊,通過銷售一系列的硬件(iPod/iPad/iPhone)造就了一個數字媒體的渠道,取代了傳統的唱片、電影和軟件App的發布平台,從而獲取一定的抽成比例,但蘋果產品之所以有能力顛覆傳統的平台,最核心的要素就是幫主之於硬件的苛刻追求,試想沒有時尚的外觀和Retain觸摸手感,消費者估計懶得用iPhone4玩坦克大戰吧。

硬件催生了軟件App的盈利能力,更重要的是,硬件本身就具有強大溢價能力,現在看來,蘋果的高明之處在於,它首先提出了App store的商業模式,告訴世界說:軟件服務也能賺錢,但他們卻從來不說:沒有完美的硬件,想單純地從軟件服務賺錢,只是一個美麗的中國夢!

從蘋果的模式來看,筆者非常不主張“硬件零利潤”的商業模式,這是一種捨本逐末的發展策略,不僅不能在短時間內取得成功,長此以往更會引發國內產業鏈的惡性循環。首先,中國消費者之於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付費意識至今沒有培養出來,或許這輩子也沒辦法培養了,我們習慣了免費,甚至連2元錢的藍標電影都捨不得看,因為大家都知道百度里肯定能搜到不要錢的版本,這也是為什麼App store在90%的中國消費者看來,只是一個永遠不會點擊的圖標,他們更傾向於盜版程序“91手機助手”,或者享受越獄成功的快感,事實上,不單是互聯網,中國消費者對一切“有償服務”都有著天然的排斥感,付費電視發展不溫不火,隨時可能消失;爸爸們去東莞泡個妞兒,還常常想通過“勸人家從良”來少付出台費,筆者每天都能免費下載到“1000萬都買不到的養生秘訣”,憑什麼讓我給手機服務交錢?基於此背景,靠提供手機服務這事兒,就盡量不要再中國推廣了;此外,硬件的零利潤勢必會導致製造商們慘絕人寰地壓縮成本,會直接導致硬件品質的下降,說不定富士康的良率再也達不到20%了,而一旦硬件出現問題,軟件服務就無從談起,套用馬克思哲學的理論就是:硬件的發展決定了軟件服務,而軟件服務對硬件的發展會起到反作用。

最後筆者大膽預測未來智能手機領域,硬件商只會留下蘋果、三星、HTC等少數幾家巨頭,他們繼續生產著完美的硬件,攫取著90%以上的利潤;越來越多地小製造商,要么轉型,要么去死,況且,零利潤的硬件會加劇手機報廢的頻率,電子垃圾會演變為社會問題,估計連政策這關都過不了,洗洗睡吧

來源:搜狐I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cho 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