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史兆威(Willy C. Shih),曾經在IBM工作十四年,他最近在「哈佛商業評論」的部落格發表一篇文章評論HP計畫分拆它的PC部門,文章中點出PC產業不可避免地由盛而衰的關鍵因素。


史兆威在一九八九年到九○年間,曾經在當時IBM總裁庫爾勒(Jack Kuehler)手下工作。他回憶說,當時庫爾勒告訴他,長期而言PC不是IBM可以存活的領域,因為這個產業的經濟模式,不適合想要投資於創新和創造差異性的企業。


一九八九、九○年,距離IBM開發出第一台PC才八、九年的時間,當時庫爾勒已經預見這個產業對IBM而言非安身立命之地,但是大象要轉身並不是那麼容易。再過十四、五年,到了二○○四年底、○五年初,IBM終於把PC部門賣給聯想,PC的先驅者宣布退出PC產業。


今年八月是IBM的PC問世三十周年紀念,當年參與開發電腦的十多位工程師之一、現任IBM中東與非洲部門主管的迪恩(Mark Dean)在IBM公司的網站上發表一篇文章說,當年IBM把PC部門賣出,科技業多質疑IBM的決定,「如今很清楚,我們公司是後PC時代的先驅。」

為什麼PC的先驅之一會急流勇退成為後PC時代的先驅?為什麼PC產業不適合尋求創新的廠商?史兆威在文章中提到一個關鍵問題,因為英特爾和微軟這兩家PC黃金時代的巨頭為PC的硬體與軟體設定了規格。各品牌的PC成了基本上無差異性的產品,OEM、ODM廠商可以規模化、低成本大量生產出同質性高的個人電腦。


史兆威說:「英特爾模式讓它的OEM伙伴生產無差異性的產品,沒有任何廠商長期下來有足夠的利潤空間來從事創新。」電腦製造商想創新,只能在PC的顏色、鍵盤的型式上做小變化,或者提供消費者一些免費卻沒什麼用處的軟體(crapware)。


過去十幾年來,台灣的代工廠因為英特爾─微軟模式而生意興隆,HP、戴爾、聯想、宏碁這些國際大廠卯足全力拚市占率。透過水平合併擴大市場,但是利潤率愈來愈低。做為品牌大廠的宏碁,毛利率其實沒比代工廠好到哪裡。更重要的是因為這個產業的邊際利潤已經到臨界點,沒有空間讓他們從事創新投資。於是「蘋果革命」改變典範,也革掉了一堆PC大腕的命。


HP也是個人電腦先驅者。一九三九年,Hewlett和Packard在加州車庫創業時,他們什麼電機產品都做。一九六八年推出定價四千九百美金的「計算機」九一○○A其實是部個人電腦,七二年推出HP|三五,銷售超過十萬台。不過,在兩位創業者還在位時,即使HP已成PC大廠,但公司產品還是很多元,也讓公司維持多面向發展、創新的可能。兩位創業者退位之後,繼任者愈見專注幾個主要產品,把次要部門分拆出去,公司的走向愈來愈不利於創新。在英特爾─微軟模式下尋求市占率極大化,公司發展路線愈形窄化,遇到典範轉變時,就無力因應。


台灣IT產業界倍受尊敬的施振榮,日前發表文章強調「王道」的企業文化,他指出,「企業在競爭激烈下要能勝出,關鍵不在於大,而是在所處的利基要具備核心競爭力。」問題是,在英特爾與微軟雙霸主的宰控下,這個體系中的廠商「核心競爭力」愈見趨同,無差異性。最後,只剩下計算零點幾個百分點的邊際毛利率。


2011-09-05中國時報【顧爾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cho 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