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Fi Backscatter2(1)  

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展示了名為Wi-Fi Backscatter的原型機,這是一款可藉由周遭無線射頻訊號供電(RF-powered)的運算裝置,它能夠嵌入到各種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裝置上,也能與其他的連網裝置互動,相關應用可望加速物聯網的普及。

Wi-Fi Backscatter的第一個特點是它的電力來自四周裝置所發射出的無線電訊號,例如電視。其次是它能夠藉由反射/不反射Wi-Fi訊號來建立與其他Wi-Fi裝置的連結。雖然它所取得的電力並不多,但因其Wi-Fi連結方式僅使用10μW不到的極少電力,所以可支撐基本的運算與連結能力,目前的原型機可在2.1米內提供每秒最高1kb的傳輸容量。

該校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想像這類由無線射頻供電的裝置可成為嵌入在日常生活物件上的無線感應器節點。華盛頓大學電腦科學暨工程助理教授Shyam Gollakota指出,如果物聯網裝置即將起飛,那麼他們就必須提供連結能力給這些可嵌入到日常物件中數十億台不需電池的裝置,Wi-Fi Backscatter處理Wi-Fi傳輸所耗費的電力遠低於傳統的Wi-Fi裝置。

在相關的報告中,研究人員將此一裝置稱為「標籤」(Tag),意味著他們希望它能夠化身成各種不同的感應器並可直接嵌入或整合到各種裝置上,並藉由其Wi-Fi連結能力來接收資訊或把資訊傳遞到諸如筆電、平板電腦或智慧型手機等Wi-Fi裝置上。

華爾頓大學表示,此一技術可讓工程師把網路及電腦延伸到原本無法觸及的地方,不需電池又能連結,也讓消費者於家中部署控制溫度或其他服務的感應器更容易,且成本更低。

研究人員準備於今年9月舉行的MOBICOM 2014展示該技術,Gollakota亦對外透露該研究團隊有意成立公司以將Wi-Fi Backscatter商品化。

華盛頓大學的研究者最近研發出了一種名為Wi-Fi後向散射(Wi-Fi backscatter)的新型通訊系統,該系統可使用無線電頻率作為電能來源。在這種技術的幫助下,未來的物聯網設備可能將不再需要電池,而是直接從空氣當中獲取能源。

Bryce Kellogg是華盛頓大學電子工程專業的一名博士生,同時也是Wi-Fi後向散射論文的聯合作者。他表示,這項技術擁有非常大的潛力。他表示,傳統Wi-Fi設備非常耗電,但Wi-Fi後向散射技術可以“大幅降低對於電池的依賴,甚至徹底消除對於電池的需要”。
據悉,華盛頓大學的研發團隊製作出了一款超低功耗的標籤,該元件內置了天線和電路,可以連接到許多電子設備當中。這個標籤可以和支持Wi-Fi的筆電或智慧手機進行通訊,其消耗的電能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這個標籤可以監控在筆電/智慧手機和路由器之間的Wi-Fi信號,並通過反射或不反射路由器的Wi-Fi信號來對資料進行編碼,從而對無線信號產生一個細微的改變。筆電和智慧手機隨後會檢測到這些小的改變,並從標籤當中接收資料。
通過在Wi-Fi信號的改變當中進行資料交換,智慧手錶這樣的設備可以從筆記本或智慧手機當中下載郵件,或是將自身所追蹤到的資料(比如鍛煉資料)發送到這些較大的設備當中。
Wi-Fi信號當中的這些小變化可以成為資料交換的實用方式,另一位元聯合作者Joshua Smith說道。他隨後補充道,研究團隊目前正在考慮成立一家
公司來將Wi-Fi後向散射商業化。
Kellog說,Wi-Fi後向散射的一大優勢是其可供能的設備類型上面並沒有多少限制。“由於它的低功耗特性,受限的絕對不是電能,”他說,“最大的限制是天線的大小,而Wi-Fi天線可以變得非常小。你的手機當中就有好幾根(Wi-Fi天線)。”
在後向散射設備鏈的另一端,Wi-Fi接入點可以通過軟體升級來和該技術進行協作,Kellogg說。“這也就意味著我們可以在房屋當中部署一套無需電池的感測器或智慧物聯網設備,然後通過現有的Wi-Fi路由器和它們進行通訊。”他說,“這種方式打破了影響使用者採納物聯網設備的一個巨大障礙。”

研究團隊的後向散射標籤能夠以1kbps的速率和Wi-Fi設備進行通訊,範圍為2米。在後續的研發當中,研究人員希望將兩者的通訊範圍擴大到20米。

Source:Thom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cho 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