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天生就是一個多憂多慮的群體。

對眼下中國企業家嚴重的安全感缺失或焦慮問題,要如何看待,如何應對,社會上出現了四種意見,每一種都充滿了智慧,又不無缺憾。

前四種智慧

最廣為人知、最具影響力的,是勸企業家們“在商言商”,不去做自己不該做的事,不去碰那些碰不得的東西,以免自尋煩惱,自找苦吃。這其中包含的智慧是明顯的:聰明人應該知道,什麼是給定的,什麼是可以改變的。不去改變自己可以改變的,人將庸庸碌碌,一事無成,這當然不是企業家的性格。努力去改變不能改變的,輕則勞而無獲,很累很失落,重則雞蛋碰石頭,粉身碎骨。但是,如果有石頭找上雞蛋,又當如何?如果雞蛋最怕的是石頭找上它,“在商言商”所包含的智慧,不能給雞蛋帶來安慰。

因此,就有了第二種意見,主張積極應對這種意見主張,企業家們應該互相支持,集體發聲,伸張正義,具體比如成立些救助基金,準備在金融案件中進行賠償,換取更好的判決結果。還可以在案件審判過程中表明態度,據理力爭,據說這種努力對吳英案件的改判,對挽救吳英的生命,起了一定的作用。這一主張包含的智慧是,有聲音好過沒聲音,集體的聲音好過個人的聲音。但是,如果對方執意不聽你的聲音,甚至連你發聲音的機會都不給,又怎麼辦?不是有人連家屬見面的機會都沒給,就被執行了嗎?

第三種意見很有少說多做,或只做不說的特點,它主張企業家可以用腳投票,離開給他們帶來煩惱的多事之地,去尋找安全的樂園有一部分企業家,已經踐行了這一意見,或正準備踐行之,形成了一股所謂的移民潮。初到國外,新移民們非常放鬆,由衷感嘆:環境真優美。不幾日,不少人開始感嘆:日子好清靜。時間長了,更多人感嘆:生活好寂寞,內心好淒涼。故有潛逃國外的經濟犯,被抓後遣送回國,反倒感覺心裡踏實,鬆了口氣。

第四種意見,也是學者們最熱衷的,則是就企業家的安全感問題,談法治如何保護個人權利、個人財產、個人安全,解釋法治所保障的權利如何促進社會和經濟的健康發展。這倡導法治的第四種意見,充滿真知灼見,使人對法治充滿憧憬與嚮往。具有諷刺性的是,對法治的普遍認同,反使得再多講這個觀點顯得乏味。

除了這四種智慧,還有第五種智慧,鮮有人講到,尚未被充分認識。

第五種智慧:共生共贏原則

第五種智慧的內涵,可用12個字來表述: 識大體,度分寸,謀共生,求共贏。其中識大體是基礎,度分寸是方法,謀共生是最低目標,求共贏是最高目標。這個智慧,可以簡稱為共生共贏原則。

共生共贏​​原則的核心思想,是企業家們要在客觀現實地認識自己身處環境的基礎上,把握好做人做事的分寸,穩重妥善處理好身邊的各種矛盾,維繫利益格局的良好平衡,謀取與其他利益群體,特別是強大利益集團的共生,爭取各個利益群體的共贏,在共生共贏的大環境和小環境中,使自己獲得安全與安寧。

何謂識大體?就是要認識環境。要承認,眼下力量對比和利益關係的格局,是歷史形成的,是給定的。如果對此沒有清醒的認識,試圖超越甚至打破這個格局,去獲取更多的利益,則自身危矣。

比如,你若無依無靠,憑什麼擁有巨大的財富?怎能不讓人眼紅?怎能不讓其他利益集團對你垂涎三尺,虎視眈眈?

講到利益集團,一些人天生反感,這些人充滿正義感,大力鞭笞利益集團阻礙改革,侵犯企業利益的種種劣跡。但若理性分析,應該看到,企業家也是利益集團,在爭取利益的大遊戲中,大家遵循的其實是對等的規則。你會盡己所能為自己謀利益,其它利益集團也會,差別只是誰有何能。A通過手中權力拿走B的利益,令B氣憤不已。B也在想方設法,比如通過改革,要拿走A的權力和利益,A對此也一定會殊死抵抗。革命也好,復辟也好,改革也好,倒退也好,無論進退輸贏,大家都會精疲力盡,心力交瘁,甚至更慘!

不要問權力和財富從哪裡來,不要問擁有財富和權力的是誰,只要知道,擁有財富和權力者,一定會竭盡全力去捍衛它!想要少些焦慮的人,是否應該避免去玩那利益集團之間爭權奪利、你死我活的遊戲呢?

怎樣才能避免與天奮鬥、與地奮鬥、與人奮鬥帶來的無窮焦慮?怎樣才能避免大禍臨頭,才感嘆“早知如此、何必當初”?識大體者,做人做事,“當初”就應該拿捏好分寸,始終堅持在各種利益之間尋求良好的平衡。識大體者,每走一步都要問,自己所作所為,所得所失,對他人意味著什麼,有沒有打破各利益集團,特別是強大利益集團之間的平衡。識大體者,做事賺錢,應該堅持一個原則:尊重現實,講求平衡。這意味著,當你得到的比別人少很多時,你必須心安理得地承認和接受;當需要將自己已經得到的再讓出去時,你還得心安理得地承認和接受。

第五種智慧,與前面所說的四種智慧,並存互補,互相並不排斥。

提倡在商言商,就是勸告企業家要度分寸,與其他利益群體謀共生。但是,即使在純粹商業領域,也要了解權力和利益格局,注意保持合理的均衡,避免嚴重的利益衝突,這樣才能避免引來石頭專找雞蛋。

想換換環境的,用腳投票也是一種選擇。但是,無論走到哪裡,識大體、有分寸都是少不了的。

不用說,推進法治當然好。但是,不要說法治之路漫漫,難解燃眉之急,就是在法治社會,也要識大體、有分寸,才能保平安、興事業。對這個重要觀點,很多人可能尚認識不足,我們下面會進一步解釋。

宰相女兒的選擇

有一個故事,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什麼是第五種智慧,怎樣以共生共贏的原則指導我們做人做事,理解第五種智慧與其它四種智慧之間的異同。

在古代印度,有一個國王,他每天晚上要換一個女人,第二天便將她殺掉……

大家已經知道是哪個故事了。故事雖是虛構,國王大權在握,可以隨便殺人,卻是真實的歷史。

宰相的女兒,成為了國王的妻子,她有四種選擇。

一是在床言床,一夜相安,明天的問題,明天再說。

二是建立一個阿拉伯婦女聯合會,用集體的力量,保護婦女權益,呼籲國王尊重婦女的生命。

三是用腳投票,遠走他鄉,去一個國王找不到、抓不著她的地方。

四是告訴國王,世界終將走向法治,憲法會保護每個公民的權益,這是世界發展的必然規律,因此國王現在就應該停止隨便殺人。

聰明漂亮的宰相女兒,沒有選擇上面任何一種。

她發揮自己的專長,開始給國王講故事。她用生動神奇的故事,激發了國王的好奇心。為了繼續聽她的故事,國王破例第二天沒有殺她。第三天、第四天也如此。

一千零一夜過去了,事情的性質發生了變化,宰相女兒和國王已經融為一體,成為了不可分割的恩愛夫妻。

宰相女兒所作所為,體現的正是第五種智慧:通過讓別人活得更好,使自己活得更好;通過為別人,為那個準備殺她的人創造價值,使自己有價值。

聰明漂亮的她,非常識大體,她知道,國王的權威是不能撼動的;現實和一千年之後才能到來的法治沒有關係;國王行使權力的原則是用它為自己謀利益。她要做的,就是使二者的利益融為一體,互相依賴,互相促進,共生共贏!

 

共生共贏​​是遠遠高於法治的文明原則

共生共贏​​不是虛幻的空想,只存在於文章和故事之中,而是現實生活中生存與發展的最強大的邏輯。

不要忘記,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實行改革開放,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這些理念和國策,正是現實生活大格局中最強大的集團所倡導和踐行的,其動機與邏輯,是通​​過讓老百姓活得更好,使執政黨自己也活得更好。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蘇東社會主義陣營徹底崩潰,世界上西風壓倒東風,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卻能任憑風吹浪打,我自巋然不動,這證明了共生共贏理念的生命力,也證明了執政黨決策的前瞻性和正確性。

正因為有了這個理念,有了改革開放,中國才有了企業家,有了富人,有了全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先富起來的,不能反過來違背共生共贏的原則,把違反自身利益、妨礙自己賺錢的因素,都視為改革對象,力圖去除之。改革開放幾十年來,那些一直活得很好的企業家,想必都遵循了識大體、度分寸的原則,始終把他人的利益放在心裡,不去侵犯它,不去竭力打破各個利益集團之間的平衡,而是努力做到共生共贏。

很容易想到,度分寸,自覺尊重和保護各方利益,唾手可得的利益不隨便拿,到手的利益可能要放棄,這不是件容易事。但若亂了分寸,破壞了均衡,則企業、個人和家庭危矣!如此取捨,西瓜芝麻,明明白白。

不奢談法治,卻以識大體的名義,承認既得利益,謀求各個利益群體之間的平衡,謀取共生共贏,這第五種智慧,會不會讓一些人感覺氣憤,認為太沒有勇氣,太沒有原則,太沒有追求,太鼓勵大家向現實妥協?

能客觀認識歷史發展規律的人,不應該有這種感覺。

客觀看歷史,我們會很容易看到,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法治其實是異類,沒有法治才是主流。不僅在人類數千年的文明史上鮮有法治的踪影,即使在現代社會,在英國光榮革命後又經過了數百年發展,實現了法治的國家仍是絕對少數。

在沒有法治的漫漫歷史長河中,在現時仍然沒有法治的大多數國家中,人們靠什麼過日子?文明靠什麼發展?當然是靠各個利益集團之間共生共贏的默契,靠不同群體利益的微妙均衡。

每當這種均衡被打破,社會便陷入動盪甚至戰亂,帶來人員的大量死亡和財產的大規模破壞。而能夠更好地實現共生共贏,從而維持自身穩定的社會,則能夠更好地積累財富,包括物質財富和知識財富,最終,能夠更好地維持共生共贏,避免動蕩的社會,也更加順利地過渡到了現代文明。

其實,法治本身,也是利益集團之間妥協的結果,它不過是協調各方利益關係,實現共生共贏的一種特定的方式。因此,可以說,共生共贏是遠遠高於法治的文明原則。關於這個重要觀點,我們會馬上結合一些具體事例來進一步說明。

不要幻想法治會帶來安全感

最好不要幻想,法治一定會給企業家帶來安全感,會減少或減輕企業家的憂慮或焦慮。更現實、更可能的是,法治在減緩企業家某些特定的安全憂慮時,又會給他們帶來更加多元,更加複雜的安全衝擊和焦慮。

因此,在法治社會中,識大體、度分寸、共生共贏,仍然是企業家行為的基本準則。在法治社會中,不識大體,不度分寸,不願與其他利益集團共生共贏的企業家,仍然會被其他利益集團用法律或非法律的手段,弄得焦頭爛額,付出慘痛的代價。

大家知道,西方企業在相當長的時期中,曾嚴重忽視普通勞動者的利益,結果導致社會動盪,暴力對抗層出不窮。在美國勞資雙方一次大規模衝突與對抗中,勤勞、又只顧賺錢的華工,因為堅持上班,幫助了資方,遭到美國勞工暴徒般群體攻擊,很多華工被慘無人道地酷刑殺戮。

在這場衝突中,美國政府曾派軍隊保護華工,但最終結局是美國通過《排華法案》,使受到攻擊、付出了生命和財產慘痛代價的一方,又在更加漫長的時期裡,成為法律的犧牲品。

在更大範圍內,勞資對抗導致了西方工會力量的興起,開始了西方很多產業走向衰落的過程。政府在推動工會興起的過程中,通過立法和其他手段,起了關鍵的作用。

從這樣的歷史經驗中,我們看到,法治並沒有改變社會關係的基本法則:只要有嚴重的利益衝突,社會就會動盪,個人生命和財產就會受到威脅,遭受嚴重損失。

在西方勞資對抗過程中,法律不是給定的,而是用來追認、確立新的力量和利益平衡。法律也不是公正的,政府在一個時期不惜過度立法或者不公正立法(比如排華立法),支持工會,損害企業利益,損害華工利益,以求得到更多的選票。而一旦選票的流向變化,政府又會立法或用其他手段來打擊工會(如裡根和撒切爾所為,不詳述)。如此來來回回,莫不是為了政黨的一己私利。

在這權利和利益結構的大格局中,美國華工命運最慘痛,教訓最深刻。他們的主要教訓是,作為最弱小的利益集團,儘管要求不高,只是乾活賺錢、養家糊口,但在強大利益集團眼中,還是太多了。對那些付出了生命代價的華工來說,天理何在?法律何用?正義何覓?

類似的事件每天都在繼續發生。在美國,憤怒的群眾佔領了華爾街;在香港,同樣憤怒的群眾佔領了匯豐銀行大樓;在希臘,街頭對抗通宵達旦……有些香港人說李嘉誠先生未能善待他們,便去他家門口示威,甚具威脅性。李先生曾面對媒體說,我已捐出我財產的三分之一,你們仍說我做得不夠……這世界上要有公平,海中就沒有風浪了!其時心境,可想而知。其後,李先生加快了棄港入歐的投資戰略。

還有一個事件,也很令人感嘆。長期以來,包括政府、消費者、公共衛生和媒體,都指責麥當勞售賣垃圾食品,加重了一些國家的全民肥胖。在巨大的壓力下,為了證明麥當勞不健康,麥當勞的CEO只要被人抓到沒吃麥當勞,就會被大肆渲染,成為新聞。有一位麥當勞的CEO,常年各地視察,每頓飯都吃麥當勞,60 歲便心髒病去世了。

看來無論在哪裡,成為企業家,都是進入了一個艱苦的職業,要有思想準備,準備為工作、為財富、為事業,奉獻自己的時間精力,押上自己的心境情緒,也讓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承擔更大的風險!在不同體制和環境中,唯一不同的是,壓力的來源和形式會有所差別。

企業家天生就是一個多憂多慮的群體。古人云:仁者壽而智者昌。古人又云:能者勞而智者憂。如果昌,即財富和成功,來自勤勞與智慧,它同時也體現了一個人的心理類型,故古人的名言中體現了“昌”與“憂”的高度相關。

還有個說法,叫居安思危,告訴人們平安的時候也要有危機感,能夠這麼做的,不也大多是成功人士嗎?

古人探討這些原理的時候,還沒有“主義”、“法治”一類的概念,眼下中國企業家的憂慮,世界各地企業家們的憂慮,證明了財富與憂慮之間不分時代與地域的相關關係。

財富代表的成就,反映了企業家多憂多慮的心理類型,它同時又是更多憂慮的起因。在還有待建立法治的國家,財富容易引起別人的注意、嫉妒甚至強烈敵意,給企業家們帶來很大的風險。在法治國家,人們常說,人人都是平等的公民,而比爾·蓋茨卻說,與巨大財富相伴的,是巨大的社會責任。在法治國家,企業家作為普通公民,也必須肩負超過普通公民的社會責任,承擔超過普通公民的巨大壓力。

第五種智慧是超越時代、超越體制的生存與發展智慧,她能幫助企業家們舒緩憂慮,減輕壓力,改善自身生存環境。全社會所有的利益群體都掌握了這種智慧,並努力踐行它時,社會就會更加和諧,更加安全,更加健康,更加富有,更加美好!

來源:長江商學院發布者:王一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hacho San 的頭像
    Shacho San

    真乄科技業的頂尖投資團隊

    Shacho 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