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惠於政府慷慨的補貼政策,德國太陽能產業保持高速增長,多年位居世界首位。然而,德國的太陽能產業也面臨著危機。在歐洲債務危機陰雲籠罩下的德國正在不斷下調太陽能補貼,甚至有人主張“踩刹車”。當人們反思德國太陽能發展模式時,政府的太陽能補貼政策成了辯論的焦點。

日前,德國環境部長呂特根宣佈,考慮採取每月逐步削減而不是以往的半年調整一次,全年至少削減24%的太陽能補貼方案,以避免急劇削減補貼對太陽能產業造成嚴重衝擊或可能造成的消費者集中採購,方案的具體細節尚待商定。

德國經濟部長菲利普羅斯勒認為,德國現行的太陽能補貼制度在經濟上是不可持續的,需要做出改變。他上交提案稱,德國應該設置太陽能發展規模上限,在2020年前新裝光伏發電能力不應超過9吉瓦,並一次性大幅降低補貼。根據他的提案,德國在2012年應將太陽能光伏安裝量控制在1吉瓦以內,而這個數字還不到2011年德國安裝量的1/7。

按原計劃,兩位部長應聯手制定一個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發展規劃,以保證德國可再生能源的穩定發展。現在,二者卻在太陽能補貼問題上相持不下。

對此,《德國商報》撰文稱:“對可再生能源的辯論已經成為一個不體面的‘奇觀’,爭論的一方是環境部長,一方是經濟部長,如果雙方繼續互不相讓,德國向可再生能源過渡的計劃恐將破產,雙方需要通力合作。”

雖然呂特根繼續堅決反對為新增光伏裝機量設置上限,但分析師斯特凡·佛羅伊登裏奇認為,鑒於現在經濟整體疲軟的情況,政治家們對製造業部門的成本更敏感,設置太陽能增長上限的可能性也在增大。

德國上網電價補貼規定,可再生能源電力供應商可以出售電力給公用事業公司,公用事業公司花費較高成本購買可再生能源電力,購買期一般為20年。從刺激安裝量增長上看,德國的上網電價補貼政策可謂相當成功。目前,德國已經安裝了25吉瓦太陽能發電能力,占全球的一半。2011年12月德國新增太陽能光伏安裝量為3吉瓦,高於美國當年全年的新增值。

根據德國經濟研究機構RWI的數據,在過去10年中,德國在太陽能補貼上的支出已超過1000億歐元。然而,太陽能發電量只占德國總發電量的3%,相當於兩個核電廠的發電量。

太陽能得到的補貼額占所有綠色能源補貼總額的56%,雖然得到了最大份額的補貼,但太陽能所產生的電力僅占德國受補貼能源所產生電力總量的21%。

另外,太陽能在德國不是效率最高的可再生能源模式。相同投入下,風能產生的電力是太陽能的5倍多,水電是太陽能的6倍,連生物質能發電也要比太陽能發電效率高3倍。

德國第二大發電公司RWE的首席執行官於爾根格·羅斯曼諷刺說:“在德國發展太陽能就如同在阿拉斯加種菠蘿。”很明顯,他是指德國光照資源稟賦並不優良,不應該大力發展太陽能。

柏林應用科技大學能源專家沃爾夫·胡默爾表示,德國的光伏產業是一個完全依賴政府扶持構建起來的“人造產業”,沒有政府的資助和電價保障將難以維繫。

德國環境問題委員會也認為近年來德國的太陽能投資過熱。該委員會成員奧拉夫·霍邁爾表示,德國的太陽能近幾年經歷了極速膨脹,所需的巨額花費增加了消費者的負擔,這會引發人們對可再生能源的抵觸心理,甚至在向新能源轉型之前就不堪重負了。

根據德國《可再生能源法》,用於補貼的錢不是來自地方財政,而是要德國電力消費者掏腰包。也就是說,德國太陽能補貼推高了每家每戶的電費。如今,德國民眾正承受著歐洲第二高的電費,僅次於丹麥。德國《明鏡週刊》稱,儘管政府曾嘗試下調電價,但2011年德國平均每戶還是多支付了130歐元來“力挺”綠色電力。

有批評人士稱,相對於給太陽能的大塊頭補貼,德國給可再生能源配套技術的支持卻不夠。比如,德國在電網改造和儲能技術方面的投入微乎其微。根據德國能源署的數據,要想把德國的可再生能源電力有效地輸送,包括將北海和波羅的海的大型近海風電場的電力併入電網,在2025年前,德國至少需要建成3700千米的高壓輸電網絡。可是在過去的幾年裏,德國僅建了100千米的輸電線。

此前德國曾宣佈,到2020年將實現35%電力來自可再生能源,其中太陽能發電將占到10%;到2050年,80%的電力來自可再生能源。支持太陽能發展的人士稱,若大幅削減對太陽能的補貼,將很難實現上述目標,尤其是在德國宣佈在2022年前將逐步退出核電的情況下,德國的能源供應離不開太陽能。

但也有分析人士樂觀地稱,離開補貼,太陽能產業也能健康發展。德國《日報》就刊文稱:“隨著太陽能電池板成本的下降,到2015年太陽能發電將無需補貼,如果此前幾年補貼落實到位,太陽能的競爭力會更快得到體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hacho San 的頭像
    Shacho San

    真乄科技業的頂尖投資團隊

    Shacho 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