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廠只要踩到專利地雷,動輒就是上億元的天價賠款,即使學到教訓,各自在專利上努力,但集合眾廠商之力還抵不過一個三星!
台灣的知識產權實力跟世界的差距有多大?在專利戰主戰場美國,“台灣廠商在美國的專利數加起來,還抵不過一個三星”一位國內知識產權權專家,一語道出台灣的弱勢。
美國每年有近3000件的專利訴訟官司,並且每年以新增5.6%的速度成長,其中台灣廠商涉及的官司就佔了近200件。


美國另一個維護專利權的重要擂台,也正是現在蘋果(Apple)和宏達電打得難分難解的戰場——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因為關稅法第337條,ITC有權要求暫停或停止銷售、甚至禁止進口侵害美國知識產權的商品,因此成了專利大戰中,制止對手進入美國最重要的組織。據工業研究院統計,近3年,台灣廠商涉及ITC調查案的比率更高達三至四成。
專利戰已經打得如火如荼,要上戰場廝殺,台灣卻少了最重要的“專利”子彈。


根據美國知識產權人協會(Intellectual Property Owners Association,IPO)統計,2010年在美國申請專利數量前300大的企業當中,台灣共有鴻海、工研院、台積電等12家機構上榜,但即使把入榜台灣廠商申請的專利數全部加起來,還抵不上排名第二、擁有45018件專利的韓國大廠三星電子(Samsung)。
如果說專利數量並不能代表一切,專利要有用、可以賺錢才更重要。那麼翻開美國、日本、韓國和台灣的帳本,過去10年,台灣靠著專利和商標賺進的外匯都在2億至4億美元徘徊,而人口和國內生產毛額(GDP)是台灣兩倍的韓國,2010年卻可以創造超過31億美元的知識產權收入,足足是台灣的7.6倍,更別提專利順差大國美國和日本,這兩大巨人的知識產權收入分別是台灣的371倍(以2009年數字計算)和64倍。


三星加碼佈局專利研發人員,比台積電員工多

韓國雖然和台灣一樣,仍是專利逆差國,但自從2003年起,韓國靠專利賺錢的能力大幅提升,拉開與台灣的差距,原因就在於“從2001年起,韓國除了研發專利注重品質,也開始花大錢買關鍵專利”,資訊工業策進會前顧問工程師、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知識產權中心首席顧問袁建中觀察指出。


大幅加碼研發預算,並將火力集中在取得專利,三星是最明顯的例子。很早就對專利佈局展現強烈企圖心的三星,單單是在2001年,投入研發經費就超過了18億美元,換來在美國的14 50專利。


三星投入的研發經費佔總營收比重不斷攀升,終於讓三星在2007年,擠下了日本的日立(Hitachi),首度登上全美專利排行榜第二名,之後連續三年,三星依舊蟬聯美國專利排行榜亞軍,排名僅次於已經連續18年雄踞在美國專利榜榜首的IBM。


同時,三星不斷招募人才,去年散佈在全球的研發人員,估計已超過5萬人,幾乎是台積電全球員工數的1.5倍。每年的年報,三星幾乎都會註明,在美國取得多少項專利,以及在美國的專利排名。反觀,如果在台灣公司的年報裡搜尋“專利”兩個字,大多會是在風險管理部分,找到與某某公司的“專利”訴訟案進度。


歸根究底,主要的原因是多數台灣企業家對專利投注的心力還是不夠!工研院技轉中心主任王本耀指出,台灣廠商大多是代工起家,擅長的是逆向工程,先有了產品,才去想怎麼做,而且業者的研發人力和資源,大多是投入在眼前產品的改良和開發,不重視專利庫的建立,“等到產品做出來,只要被告,原本賺錢的,也變賠錢了!”


另一個根本的原因是,台灣廠商規模不夠大、口袋不夠深。一位台灣手機大廠高階主管就無奈的說,“就算我們捧著錢去找摩托羅拉(Motorola)買專利,誰理你!”


為了解決台廠單打獨鬥的困境,經濟部推動專利銀行(IP Bank),最快2011年8月底成立,包括知識產權管理公司和專利基金兩大部分。前者,是為國內廠商提供智權佈局所需要的資訊分析、專利評估、法律諮詢,必要時還可以發動訴訟,一開始將會由工研院創新公司協助成立;而初期規模為新台幣5億元的專利基金,在尋找收購對業者有利的專利的時候,知識產權管理公司也會提供諮詢。

不過,像這樣集合眾人之力的專利銀行,日本與韓國早就在做了,而且不論是速度或力度,都遙遙領先台灣!


2009年,日本就成立了株式會社產業革新機構(INCJ),包括夏普(Sharp)、松下(Panasonic)、日立、東京電力等19家橫跨科技、油電、金融業者共投資100億日圓,再由日本政府注資820億日圓,並提供8000億日圓的信用擔保,使得INCJ的投資能量接近9000億日圓。目前INCJ在能源、生技和資訊產業的佈局都相當活躍。


韓國為了協助三星和樂金(LG)等韓國企業因應專利侵權訴訟,也在2010年正式成立知識產權管理公司Intellectual Discovery(南韓發明基金),集結了政府與民間企業的力量,募資700億韓元;並在2011年8月,啟動了半導體和LCD等重要產業超過10個的專利聯盟(IP Pool),每個聯盟成員將共同購買及管理相關專利。 Intellectual Discovery的規模,預計要在2015年進一步擴大至5000億韓元。


台企銀彈不夠政府動作太慢,資金後援也不夠力

台灣新台幣5億元的專利基金規模,比起韓國的130億元,以及日本3300億元,根本是小巫見大巫,就連台灣政府的動作也慢了好幾拍。早在2008年第八次全國科技會議,台灣就有專利銀行的構想,但是經過與業界和學界漫長的溝通,直到2011年政府才開始付諸行動,台灣在專利大戰上,已經落後一大步。
台灣從過去半導體業和PC產業,乖乖向德州儀器還有IBM等大廠繳權利金,到近10年來面對國際大廠進逼,經歷了多次專利戰敗後的巨額賠款,尤其是當台灣科技業獲利豐厚時,往往是國際大廠拿著“專利權”上門收割的時刻。


聯發科吃足苦頭因為兩張紙,被拿走50億元

最經典的例子,是多次登上台股股王的聯發科,在2003~2004年間,連續遭到兩家美國科技公司億世(ESS)、卓然(Zoran)控告侵權。最後,聯發科被迫和解,分別付出90000萬美元、8500萬美元的權利金,合計分別佔了聯發科當年度稅後淨利的16%與12%,聯發科工程師辛苦的工作,最後只因兩紙專利權證號,就讓聯發科小鄙東多吐出1750萬美元。
股王聯發科最後與對手達成和解,付出權利金了事,對手還算平和,最凶險的可能面臨產品銷售禁令,無法出貨,逼得公司面臨倒閉的風險。

台灣企業跑法院的次數一多,學費繳得夠多,對於專利訴訟的法律攻防策略也越來越熟練,但台灣業者手中握有專利武器不夠多,才是專利強權把我們當成俎上肉的真正原因。
要打破這項困境,曾和專利巨人IBM打成平手的華碩,技術長吳欽智認為,“研發專利沒有捷徑,不一定要求高明,而是要求實用的專利。”


打專利戰不能抱佛腳參與標準制定,韓廠律師隨行申請

除了基本功要練,王本耀建議,專利佈局不能臨時抱佛腳,不能等到要用了才來買,平常就可以隨時注意研究機構或大學是否有好的專利可以收購。而在製定標準時,積極卡位也是一招。
“韓國廠商在參加標準制定的會議時,會帶著專利律師一起去!事先模擬所有可能的情況,一旦決定使用哪一種標準,就透過網路立即向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遞交臨時專利申請。”親眼目睹韓廠在標准設定會議上的積極舉動,讓袁建中印象深刻。因為美國的臨時專利申請制度,不須花時間填寫專利範圍,申請人還有一年期限可以準備更完整的專利說明書。

不論是自行投入研發,或是培養專利律師與工程師團隊收購合適的專利,甚至主動參與標準制定,業者更需要體認的是,大環境已經​​改變,專利不僅是商戰的手段,更有越來越多的知識產權公司,不生產產品,專門靠專利收取權利金營生,企業隨時要準備對付專利流氓或專利蟑螂的騷擾,“以前還可以單打獨鬥,現在一定要組織聯盟,專利銀行雖然晚了也還是要做!要趕快把力量集合起來!”政治大學智慧財產研究所名譽教授、現任磐安智慧財產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劉江彬呼籲。

在專家的眼中,目前台灣企業的專利能量,連要保護自己都還有難度。面對全面開打專利商戰中,政府和民間企業都要認清現況,只有群鬥,勝算才大。

來源: 商業周刊 發布者:藍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hacho San 的頭像
    Shacho San

    真乄科技業的頂尖投資團隊

    Shacho 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