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供應鏈正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但10nm節點將有更大的機會能夠從新技術製程的微縮中獲得更大的好處。

根據國際商業策略(IBS)的分析預計,20nm和16/14nm製程的閘極成本將會比上一代技術更高。而針對10nm閘極成本的分析則顯現出不同的模式,如下圖所示。 


在歷經16nm/14nm閘極成本持續增加後,可望在10nm時降低。
(來源:IBS)

雖然IBS並未預期製程技術停止微縮,但預計懲罰成本(cost penalty)將出現在採用20nm bulk CMOS HKMG和16/14nm FinFET之際。對於閘極成本的這些項測已經證實是正確的,而當蘋果(Apple)的20nm產品量產時,20nm晶片產能比起28nm時更低得多了。

台積電(TSMC)提供了另一個例子。該公司的28nm晶片月產能(WPM)達15萬片,但其20nm晶片月產能大約將近三分之一——60,000WPM。Globalfoundries在其紐約州馬爾它(Malta)晶圓廠也擁有20nm產能,但該廠的主要著重於FinFET。至於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和聯電(UMC),他們決定直接跳過20nm。 

隨著16/14nm晶圓量產,同樣地,16/14nm的晶圓產能又比28nm時更低。16/14nm的晶圓產量同樣是由Apple驅動的,但利用16/14nm技術的時間長短則將由10nm製程多快出現所決定。

相較於晶圓成本增加,10nm時的閘極成本將會降低,這是因為該製程將會具有更高的閘極密度。為了可在10nm時取得更低的閘極成本,勢必需要具備較高的系統與參數良率,但這並不難實現。

10nm預計將會是一個高產能與長使用壽命的技術節點。台積電和三星都計劃在2015年第4季投產10nm設計,所瞄準的客戶顯然就是Apple。如果能夠在2016年或甚至在2017年中旨以前量產10nm,那麼16/14nm將會是一個「短命」的技術節點。 

然而,10nm所需的資本支出大約為20億美元,可實現10,000 WPM的產能;如果要達到40,000 WPM產能,那麼晶圓廠將耗資80億美元。此外,實現10nm的設計至少需要1.5億美元的最低成本,因此,如果晶片營收必須比設計成本更高10倍才能取得不錯的投資報酬率,那麼,10nm晶片就必須達到15億美元的銷售數字。

在10nm節點以後,可能必須使用超紫外光微影(EUV)技術,而且必須在提升EUV吞吐量方面穩定進步。儘管450mm晶圓技術持續進展,但預計要到2020年以前才可能開始導入。

編譯:Susan Hong 

(參考原文:10nm Chips Promise Lower Costs,by Handel Jones,IBS創辦人兼執行長)

資料來源:電子工程專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cho 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