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記者,我有時候會需要經過一系列的資料收集──通常包含非正式評論、隨機事實(random facts)、推特文章、研討會/座談會資料或是公關宣傳稿,然後才能把許多線索串聯在一起;全空乏絕緣上覆矽(Fully depleted silicon-on-insulator,FD-SOI)就是一個例子。

我從美國旅行到中國接著又到歐洲,在與電子產業人士討論技術的過程中,發現FD-SOI從一個不容易了解的名詞,逐漸變得越來越「有形」。關於這個技術,我在最近這幾個星期所收集到的隨機事實包括:

˙中國「大基金」(中國國家積體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的簡稱)主席最拜訪法國半導體材料供應商SOITEC (該公司是FD-SOI專家,意味著中國政府基金對FD-SOI技術興趣濃厚)。

˙晶圓代工業者GlobalFoundries執行長Sanjay Jha與FD-SOI技術領域的關鍵高層開了一場會議(而據說Jha曾問過尖銳的問題,例如「(FD-SOI的)客戶在哪裡?」)。

˙對中國的上海華力微電子(Huali Microelectronics)是否該轉型為FD-SOI代工廠的討論持續中;華力是一家上海政府佔大多數股份的合資企業,其餘股東包括華虹集團(Huahong Group)、華虹宏力半導體(Grace Semiconductor)等。

˙不久前(6/7~11)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年度設計自動化大會(Design Automation Conference,DAC)上,一個旨在為FD-SOI技術晶片開發提供設計服務與支援的聯盟平台,宣布了關於其合作夥伴的細節資訊。

˙三星(Samsung)在DAC期間大力推銷FD-SOI晶圓代工業務。

˙FD-SOI技術的支持者顯然開始改變其論調,不再強調FD-SOI與FinFET製程的比較,而是推廣FD-SOI製程在類比、混合訊號與RF元件的製造。

大器晚成的FD-SOI似乎很容易被產業界「看扁」,特別是半導體產業龍頭如英特爾(Intel)與台積電(TSMC)似乎已經將FinFET當成標準技術。甚至在中國,展訊(Spreadtrum)董事長暨執行長李力游,對FD-SOI也有與業界多數人類似的看法,他不久前接受專訪時對我說,FinFET的成本逐漸降低、良率越來越高:「如果我們兩年前是選擇FD-SOI,情況可能完全不同。」 

英特爾近來對展訊的新東家,中國紫光集團(Tsinghua Unigroup)投資了15億美元;該公司準備委託英特爾以14奈米FinFET製程代工晶片,並將未來目標訂在10奈米節點(參考閱讀)。

中國是FD-SOI 的未來? 

不過中國晶片設計服務業者芯原(VeriSilicon)執行長戴偉民(Wayne Dai)有相反的看法,他將中國視為FD-SOI的未來;與其不斷地在FinFET製程方面追趕台積電或英特爾的腳步,他認為現在正是中國投資FD-SOI,並用以作為低功耗製程的替代方案。

戴偉民在上海接受EE Times 美國版訪問時坦承,FD-SOI面臨三大挑戰:缺乏基板、IP以及客戶;對任何想採用FD-SOI技術的人來說,上述挑戰都是足以讓人卻步的問題,但戴偉民認為,那些障礙很快就會被掃除。

法國業者SOITEC擁有獨家的SmartCut製程技術,已經在歐洲與新加坡生產SOI晶圓;日本信越化學(Shin-Etsu Chemical)旗下的信越半導體(Shin-Etsu Handotai)自1988年就開始供應SOI晶圓,該公司自1997年開始授權SOITEC生產薄SOI晶圓片的智慧切割技術(Smart Cut),並供應FD-SOI晶圓。 

戴偉民表示,理想的狀態是希望能看到有更多公司、或許是以合資企業的方式能進入上海,從事SOI基板的生產;他表示,雖然距離實現還有一段距離,但這樣的發展前景一直被積極遊說中。至於FD-SOI 技術IP的可取得性也是一個問題,對此志在成為「IP強權」的芯原,也一直站在FD-SOI技術前線。 

在最近的美國DAC大會上,FD-SOI 陣營還有另一次出擊,一個合作夥伴包括STMicroelectronics (ST)、CEA-Leti (主導者)、CEA-List、CMP、Mentor Graphics、Cortus、Dolphin Integration與Presto Engineering等公司的Silicon Impulse平台首度亮相,將提供FD-SOI技術相關的IC設計服務、IP核心、仿真器、測試服務以及晶圓共乘(multi-project wafer shuttles)。

客戶在哪裡?

FD-SOI技術最後一個挑戰就是缺乏大客戶;有一家名為Synapse Design的設計服務業者最近接受產業媒體訪問時表示,該公司參與了4家客戶的FD-SOI投片,並還有3家以上正在進行設計,估計到今年底將會至少有7款FD-SOI晶片產品投片。 

Synapse Design總裁暨執行長Satish Bagalkotkar表示,該公司的客戶包括數家鎖定不同市場領域的亞洲業者,這些業者正在協助大型美國公司在下一代產品使用FD-SOI技術。不過該公司對於客戶名稱三緘其口。

最後,哪家晶圓代工廠有FD-SOI晶片的生產能力?包括GlobalFoundries (幾年前就宣布)與三星(去年宣布)都曾表示可提供FD-SOI製程晶圓代工;此外ST也在歐洲擁有一個建立數年的FD-SOI 晶片生產據點。不過FD-SOI晶片生產似乎尚未有明顯進展,包括GlobalFoundries 或三星到目前為止都沒有發表過相關訊息。 

這個狀況可能將有改變;有部分產業界人士,包括芯原的戴偉民都認為,28奈米製程節點技術的生命週期預期會較長,因此為多種製程技術與差異化提供機會。舉例來說,三星已經同意扮演量產FD-SOI設計的代工廠,該公司首度積極在DAC介紹其FD-SOI技術進展,以拉攏有意採用該製程的客戶(連結原文可看到三星簡報內容)。

編譯:Judith Cheng 

(參考原文: Has FD-SOI Hit Its Tipping Point?,by Junko Yoshida)

資料來源:電子工程專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cho 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