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陽能為首的綠能產業,在 2014 年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政策風暴。與金融風暴造成大批公司虧損倒閉的狀況不同,這波政策風暴改變的是國家與公司的策略和佈局。同時,隨著再生能源發電量增加,儲能系統、智慧電網逐漸為人所重視,醞釀多年的電動車產業也正式進入百家爭鳴的戰國時代。EnergyTrend將推出一系列年末回顧,分別就年度大事、新技術、政策變遷與太陽能市場進行全面彙整。

安裝於新興市場越南的屋頂型太陽能系統(照片來源:Intel Free Press via Flickr

2014年──新能源,新政策,新發展

 

一、貿易戰

論及 2014 年最重大的綠能事件,以中國、美國、歐洲為主戰場的國際貿易戰,對全球太陽能產業版圖的影響不言可喻。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太陽能產地,也是目前最大的市場,雖曾與美、歐達成相關協議,但貿易紛爭捲土重來,造成太陽能產業從供應鏈到市場佈局都產生了空前的變化。

以中美雙反來說,中國與美國曾於 2012 年就產品傾銷與補貼問題達成關稅協議,後因德商 SolarWorld 控訴中國廠商透過第三地(主要為台灣)進口電池等產品來逃避關稅,因而發起第二波雙反,並將台灣列為反傾銷被告。美國商務部與國際貿易委員會(ITC)裁定台廠有反傾銷事實,因此對台廠課徵了 20.86~27.59% 的高額稅率,對中國廠商也課以 26.33%~165.4% 的反傾銷稅率與 18.56%~35.21% 的反補貼稅。

相關報導:

由於中國與美國是台灣最大的出海口,新雙反的高額稅率對台廠造成極大壓力,不僅使台廠第三季的營收普遍退步,也逼使台廠必須加速海外佈局。中國受惠於內需市場,受雙反衝擊不如台廠強烈,但國內無法吸收產能,仍須尋求海外市場。

延燒全球的貿易戰爭,對太陽能產業各個層面有深遠的影響。(照片來源:epSos.de via Flickr

中國所面臨的貿易壓力不止來自美國。由 SolarWorld 領軍的歐洲 EU ProSun 同樣對中國發起新一波貿易制裁,要求歐盟貿易委員會調查中國違反先前「限價限量」的違法行為,亦即「反規避」調查。目前此調查仍在進行中,受指控的對象也從中國擴大到周圍的日本、台灣、馬來西亞等第三地廠商。無論結果如何,都將對相關地區的產業以及市場帶來莫大影響。

相關報導:

二、減碳協議

全球氣候變遷愈劇,但接續京都議定書的新氣候協議至今難產,各國僅能持續協商,並尋求可行的解方。技術愈精的再生能源發電是降低碳排放量的方法之一,因此,許多國家都藉著推廣再生能源來緩和碳排放量。

在美國總統歐巴馬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藉 APEC 舉行的歐習會上,兩國達成減碳協議,美國將於 2025 年前降低碳排放量為 2005 年時的 26~28%,中國則承諾繼續發展零碳排能源,並於 2030 年之前達成同樣的減碳幅度。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歐巴馬今年三月時的會面。(照片來源:US Embassy the Hague via Flickr

中國的空氣汙染嚴重,尋求替代能源除可降低碳排,也有助改善空氣品質。除了大力發展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之外,中國近年來也致力於推行零碳排的電動車。由於中國幅員廣闊、人口眾多,正式的減碳協議與新能源政策,皆表示中國正在大開綠能市場之門。

三、各國補貼大幅變動、日本停止太陽能併網

國家補貼和上網電價躉購(feed-in tariff,FiT)政策與綠能發展密不可分。以德國、義大利等國為例,產業發展與補貼亦步亦趨;當補貼減少時,產業也會跟著衰退。因此,透過政策即可看出產業變化的端倪。

部分歐美國家於 2008 年前後開始投入再生能源補貼,有效推動了產業發展。近年來,市場從歐洲轉到亞洲,日本是最投入的國家之一。自 2011 年福島核災後,日本大力推廣太陽能發電,一方面降低對核電的依賴,另一方面也為災害斷電做準備。而中國作為全球最大市場,政府對再生能源的推行也不遺餘力。 

雖然有越來越多國家投入補貼,但也有許多國家在逐步刪減,包含英國、德國、日本、澳洲等國家政府皆已公佈 2015 年的補助刪減計劃。以太陽能為首的再生能源產業發展腳步,近年內預期將趨緩。

於此同時,日本公告停止大型太陽能電站併網申請,也將影響太陽能產業的走勢。日本市場具一定指標性,透過所推出的政策、所面臨的問題,可看出未來太陽能產業的發展趨勢。由日本經驗來看,太陽能等再生能源除了需轉而重視基本需求和服務之外,亦須開始開發新市場。

四、新興市場崛起

隨著再生能源成本降低以及既有市場飽和,許多廠商都把目標轉移到新興市場,包括:東南亞、非洲、南美洲以及中東等。這些國家普遍擁有豐沛的日照資源,被視為太陽能的藍海。

除了市場潛力之外,這些地區也因人力資源較為便宜,吸引愈來愈多國際業者前往當地投資設廠,尋求曝光。今年的巴西世足賽上,中國廠商英利贊助世足賽場館太陽能發電系統,即是一例。

在廣大的新興市場中,印度是特別受矚目的國家。印度今年選出了以發展新能源為核心政策的新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並積極規劃再生能源分配,更提出五年安裝 20~100GW 太陽能的目標。莫迪的政策不僅將對缺電地區有正面幫助,同時也反映了新興市場的龐大潛能。

印度新總理莫迪就任後發表演說。(照片來源:Global Panorama via Flickr

相關報導:

 

太陽能企業變動興衰

隨著產業持續蓬勃,企業的整併與變化也愈來愈多。以下為 2014 年度最受關注的太陽能企業動向:

整併、合作與擴產

  • 由 Tesla 執行長 Elon Musk 擔任董事長的 SolarCity 買下網路籌資平台 Common Assets 以及高效太陽能電池廠 Silevo。同時,Tesla 也與 Panasonic 合作建立鋰電池工廠 Gigafactory,將電動車、儲能與太陽能納入企業版圖。(相關報導
  • 美商 SunEdison 成立子公司 TerraForm Power,並共同收購了美國 First Wind,正式從太陽能產業進軍風電產業。
  • 美商 SunPower 的累計電池生產量到達 10 億片大關,並持續電池擴產計畫;在馬來西亞的電池廠產量可望擴產 750MW 到達 1.5GW,同時為進入家用市場買下了 SolarBridge。(相關報導
  • 中美晶於2014年年初用 2 歐元的價格買下德商 Bosch 旗下的模組廠 aleo,繼續推進太陽能產線一條龍的垂直整合。(相關報導
  • 歐洲能源大廠 E.ON 宣布放棄煤、油等傳統能源,全力投入開發再生能源。(相關報導
  • 台廠茂迪與綠能就矽晶圓事業進行策略合作,目標為降低太陽能電池的成本。(相關報導
  • 挪威太陽能電池商 REC Solar 被中國藍星集團買下,將與旗下晶矽品牌 Elkem 合併。
  • 台廠昱晶與綠能合作成立新的 JV「同昱能源」,目標為生產台灣品牌之高效太陽能模組,初期產能為 170MW,2014 年底前預計擴產到320MW。(相關報導
  • 日廠 Tokuyama 德山於 10 月底宣布馬來西亞多晶矽工廠落成並開始量產,預計年產量為 13,800 噸,初期稼動率七成。

 

重組、破產、中止事業

  • 中國無錫尚德於 2013 年申請破產,後由順風光電在今年順利以 5.33 億美元買下,成為全球最大的太陽能廠之一。
  • 賽維 LDK 海外業務破產,於年底時通過破產重整。
  • 上海超日太陽能債務違約,是中國首例上市公司債券違約的事件。(相關報導
  • GT Advanced Technologies(GTAT)因與蘋果公司的藍寶石供應合約出現供貨問題而破產,使旗下太陽能相關技術的供應受到影響。但因 GTAT 已逐漸淡出太陽能事業,因此對太陽能產業鏈影響不大。(相關報導
  • 韓國晶圓、Ingot 廠 Nexolon 因財務困難而於八月申請破產保護。
  • 美國杜邦 DuPon t宣布將於今年底中止矽薄膜產線。韓廠 LG、Samsung 也接連整併企業,並退出太陽能事業。
  • 日商夏普 Sharp 宣布退出歐洲太陽能發電事業,全球僅保留日本的太陽能生產據點。
  • 台灣唯一的多晶矽量產廠商福聚太陽能宣布將逐步減產至 0 噸,使台灣太陽能產業回到過去的「無頭」狀態。(相關報導
  • 德國逆變器廠商 SMA 與中國廠商 Zeversolar 策略合作,但因歐洲市場衰退快速,2014 年底傳出將裁員。
  • 中國協鑫集團旗下的保利協鑫(GCL-Poly)宣布售出矽晶圓業務。

 

回顧系列:

Source:Energy Tren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cho 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