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聯電計劃在今後五年內投資13.5億美元,在廈門新建造一個新的合資晶圓工廠。預計項目總計投資將達到62億美元,採用的工藝是55和40納米製程,正式投產後每月可生產12寸晶圓5萬片。

合資的兩個夥伴是廈門市人民政府和福建電子信息集團。 UMC預計它的建廠投資基金將於2015年開始,目前尚在等台灣政府的批复。

迄今為止,中國投資建芯片工廠的成功案例區指可數。例如,中國最大的晶圓廠SMIC,它的28納米工藝才剛開始量產,這還得益於今年7月開始的與高通的合同。

讓SMIC相形見絀的是在中國的SK海力​​士和英特爾的工廠。但去年SK海力士的工廠的大火讓其產能倒退,另一家英特爾大連的工廠,據供應商透露也還遠未開足產能。

IC Insights的Bill McClean說,台灣政府一直防止最新的晶圓代工技術轉移到中國大陸,之前就不批台積電的申請。這恐怕是新的UMC合資工廠只能用較為成熟的55和40納米的工藝。

台積電在大陸的工廠已經開工,IC Insights估計到2018年將達到9億美元的銷售額,不到SMIC預計銷售額的1/3。

在9月與McClean 的一次談話中得知,中國大陸看上去計劃將其半導體產業的戰略重點轉至IC設計公司。 9月份英特爾同意投資15億美元到展訊和RDA的合併後的企業中。此外,中國還籌集了數十億美金來支持收購其它的IC設計公司,包括不久前對Omnivision的收購。

然而,UMC的CEO Po-Wen Yen在新聞稿中稱讚了廈門合資建廠和中國大陸在芯片業務的增長:

中國大陸的半導體市場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市場。目前國內半導體的需求遠超過中國大陸的生產供應,半導體進口金額超過了進口原油額。隨著半導體產業被北京政府緊密監管,中國已經採取了一些國家政策和多方面的措施,來支持加快國內IC設計和半導體製造業的發展,擴大IC產業。

我們相信我們在當地建廠的決定,是從中國強大的增長中獲益,並贏得更多的全球代工機會的最佳方式。這家合資企業不僅為我們的客戶提供更多選擇,採購在中國生產的IC元器件,同時也能讓UMC更好地在中國市場內,提升服務水平,更好地支援到當地的IC設計公司。我們期待這家合資公司能夠推動UMC的晶圓代工業務的下一輪的增長......。

廈門有著很好的基礎設施和足夠的當地工程人才,來打造這家世界級的晶圓代工企業。

UMC在蘇州的合艦工廠擁有86.88%的股權,為中國和亞洲其它國家的客戶生產8英寸晶圓。

情理之中卻又意料之外!聯電董事會9日通過決議,與廈門市人民政府及福建省電子信息集團簽訂參股協議書。聯電將向主管機關申請參股廈門市人民政府與福建省電子信息集團合資成立公司,在廈門從事半導體製造,提供12寸晶圓代工服務。 “情理之中”是因為近​​年來聯電在資本支出上遠遠落後於競爭對手,資金缺口巨大,所以一直尋求在大陸合作---談判過的城市可是遍布黃河上下、大江南北---希望“不差錢”的大陸金主能夠“慷慨解囊”“雪中送炭”;但在廈門與政府合資,又只做55/40納米工藝,並且五年內只有13.5億美元做12寸厂確是“意料之外” 。

對這個決定,台灣業界持保守態度,“保守”的理由如下:

1:大陸政府積極支持中芯國際,與中芯等相比,聯電在“正統血統”上無法相比;

2:廈門缺乏半導體產業基礎架構,聯電赴廈門建廠運營效率上與上海北京無法相比;

3:聯電在廈門廠只做55/40納米,但這兩個技術節點目前中芯國際已經很成熟,等到2016年聯電投產時,技術和成本均無法與中芯國際競爭;

4:聯電不論資金還是技術團隊都資源有限,赴廈門建廠導致資源更加分散(在大陸的蘇州還有8寸厂),不僅沒有利好,反而有負面效果。

不愧是代工產業最發達地區的觀點,看的洞若觀火,說的一陣見血!或許都在台灣,“抬頭不見低頭見”,台灣業者嘴下留情,委婉一些:用了“保守”,算是給聯電和廈門面子。其實對這個決定專業人士應該知道不僅僅是“保守”這麼悲觀了。昨晚消息公佈後,聯電在美國股市不但沒有受到建新廠“好消息的”提振股價上升,反而收盤下跌2%,資本市場也給出了看法!

雖然大陸現在積極支持半導體產業發展,很多國際半導體廠家都想來大陸“借東風”“搶資源”,但聯電這次可能是“東風難借”了。除了台灣業者看空的理由,我的個人淺見如下:

1:地點的選擇:無論半導體產業基礎,還是代工需求,乃至人才積累,甚至代工成本廈門都不佔優勢,聯電如何在這樣一個“四無”的代工沙漠上蓋起“大樓”,台灣業者看到了,我想其實所有的半導體業者也都能看到;

2:時間點的選擇:據報導聯電準備11月份提出申請。眾所周知目前兩岸產業的微妙關係,而半導體又是台灣最後一個具備競爭力的高科技產業,並且在大陸投入巨資大力推進半導體的強勢背景下,台灣無論“政府”還是業界都對大陸產業發展持謹慎和保守態度,獲批的可能性和進展程度可想而知。何況台積電等之所以沒有在大陸建立12寸厂,台灣的政策限制是主要原因,據說目前也在考慮大陸建12寸厂!如果批准了聯電,那肯定會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這肯定不是台灣“政府”想看到的。更何況在2016年“台灣大選”的背景下,明年的審批更是“一切盡在不言中”。按照聯電說法希望工廠在2016年底完工,但我認為這個推後的可能性很大,再加上設備安裝、工藝調試等,就算是順利的話,量產估計很可能要到2017年以後。而那個時候別說中芯國際,就算是華力和武漢新芯的12寸折舊也都過了:技術成熟,工藝穩定,成本便宜。聯電有何優勢?

3:技術節點的選擇:據台灣媒體報導,聯電準備在廈門這個廠以55和40納米為主,並且主要生產智能卡等特殊產品。目前中芯國際成熟量產40納米,很快量產28納米;華力穩定量產55/50納米。因為智能卡市場相對穩定並且客戶群體極少,導致55納米工藝,尤其是在智能卡上的生命週期很短。如果等到2017年以後才量產的話,聯電所規劃的市場已經是“昨日黃花了”,還不用說成本上沒有優勢。這點台灣業者看的清清楚楚,說的明明白白;

4:政府和業界的態度:雖然政府對外資企業在大陸發展都持鼓勵態度,但“自己的飯碗主要要裝自己生產的糧食”,在政府大力提升自主可控的大背景下,更支持引進最先進的技術或者鼓勵國際企業和國內企業合資合作發展:三星把NAND最先進的生產線拿到西安;英特爾和紫光合資就是明證。而聯電此時還把落後的工藝拿過來和本地廠家大打價格戰,並且還是獨資(和政府合資),政府如果給予大力支持,那本地業者、通過合資合作參與到大陸產業發展的國際廠商情何以堪呢?更何況,在此次產業發展的佈局中,中央是有規劃的,比如選擇了四個半導體製造產業基地---裡面是沒有廈門的---就是希望避免地方政府盲目建廠,避免資源分散!那不論政府還是中國產業界,對這個的態度?你懂得!

5:眾多的不確定性:為了節省時間,估計聯電肯定是審批和建廠同時進行,可萬一廈門這邊“又搭工又搭料,一天一宿沒睡覺”地建好了工廠,但台灣“政府”那邊又不放行,怎麼辦呢?從資金角度來說,聯電既要在先進工藝上投巨資,又要在廈門建廠,本就不寬裕的日子肯定更捉襟見肘。廈門政府能夠支撐得起這個巨大的資金黑洞嗎?對建12寸厂而言,除了一開始的250億人民幣的建廠費用外,每年也都要投入幾十億的資金!並且這個投入至少要持續5年!這麼多的錢從何而來呢?以為對方是“高富帥”,可結婚發現對方就是個“窮diao絲”,其中一方心生悔意時,這個廠怎麼辦?茂德故事重演?成芯昨日再現?廈門真的想好了嗎?真的準備好了嗎? (早在2001年聯電就在上海張江宣佈建8寸厂,但當開工不利後,立馬拍屁股走人,留了一個“大麻煩”給上海。相關部門幾多無奈,最後由上海另外一家接收了那個爛攤子)

從報導來看,廈門是給與了聯電足夠的“誠意”:聯電集團在新公司開始僅持股30%,(按股份來看,估計廈門投入不少!)但新公司成立時,九席董事聯電集團就佔六席,所有經營全由聯電集團主導。又是“政府代建,企業許諾多年之後回購股份”,這有成功案例嗎?似曾相識燕歸來,從廈門的身上突然看到了重慶、成都和武漢的影子。不知道此次決定之前廈門有無和北京、上海、武漢、成都、重啟等發展過代工業的同行交流過。 (茂德在重慶的影響時至今日還在發酵)

不僅聯電,現在包括Global Foundry在內的至少三家國際公司目前都決定或者在考慮利用地方政府的“形象工程”和“葉公好龍”在大陸建廠!如果沒有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任由地方政府和外資企業紛紛佈局,國內又回到了十年前“遍地開花建Fab”的初級階段。這不僅使國內的產業發展受影響,還影響到“綱要”中的產業佈局!

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綱要發布以來,國內公司還沒有受到“雨露恩澤”,國際公司反而紛紛利用地方政府的積極性和“好面子”,搶資源,佔市場,國際對手直接在家門口對國內產業直面競爭了。好消息還是壞消息?聯想到三星10月6日宣布將投資150億美元在韓國平澤蓋新廠。在我分析三星為何在韓國投巨資做最先進技術時,我提到三星雖然在美國和中國都有製造工廠,但是數額最大,技術最先進,最核心的佈局肯定放在韓國,一是要給韓國政府交代,二是要在本國維護自己的先進技術等。這個方面給我們的啟示在於期待國際公司獨資在中國建造一個封閉工廠來帶動本國高科技產業的思路是不現實的! “自己的鑰匙要放在自己的口袋裡”。要么支持國內企業,要么促進國際企業和國內企業合資共同發展。

掩卷長嘆,萬分感慨。兩岸業界都看到了這麼多問題,只是不明白聯電和廈門是如何考慮的?聯電或許還有“綁廈門”,“借東風”的算盤,廈門能得到啥呢?形象? GDP? “長嘆息以掩涕兮”,對聯電來說希望此次“借東風”別成了“東風破”;對廈門來說真心希望“莫讓投資付水流”,到頭來,悔了肚腸!

來源: 電子工程專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hacho San 的頭像
    Shacho San

    真乄科技業的頂尖投資團隊

    Shacho 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