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人的決定據說總是優於一個人的獨斷。但若以德國總理梅克爾與法國總統沙克吉的狀況來說,似乎並非如此。德法領袖顯然就像波旁王室,學不到新教訓,也丟不下舊包袱。

他們同意了什麼?似乎包括:不強制民間投資人在歐元區紓困案中承擔損失,但還是有可能「自願」進行債務重整;財政違規的成員國更可能受到懲罰,但不一定受到懲罰;規定財政平衡必須寫進各國的成文法中;提前到明年6月引進永久性的紓困基金「歐洲穩定機制」,而不是等到後年;以及各國領袖將每月集會討論金融危機。

於是,強制民間投資人在債務重整中承受損失的規定沒了,歐洲央行將對此感到欣慰;強制懲罰財政失衡國家的規定沒了,法國感到欣慰;德國人並非一無所獲,他們成功否決掉了各國聯合發行歐元公債的提議。

這些措施會鼓勵歐洲央行更積極干預公債市場嗎?羅馬宣布的削減赤字方案,市場因此滿懷期待:西班牙10年期公債殖利率回落到5.2%,義大利掉到6.3%。但標準普爾卻決定把歐元區的信評納入負向觀察。

上周五的高峰會中,沙克吉與梅克爾的談話令人毫無信心。德國人自有一套計畫,但這套計畫是項大錯誤。歐元區成功阻止了德國人的計畫全數實行,但他們也沒拿出另一套辦法。

德國人堅信不守財政紀律是這場危機的根源。但如果他們看看事實,他們就會發現自己錯得離譜。

以歐元區12大國家在1999到2007的財政赤字來說,只有希臘的平均赤字超過國內生產毛額(GDP)的3%。只看財政赤字根本不會料到葡萄牙、西班牙等國今日會陷入危機。而且,這段期間財政赤字表現最糟的前五國是希臘、義大利、法國、德國與義大利,愛爾蘭、愛沙尼亞、西班牙與比利時反而是優等生。是在金融危機出現後愛爾蘭、葡萄牙與西班牙的財政赤字才急速惡化。光看赤字,根本無法預先料到會哪些國家會陷入危機。若是考慮整體負債水準,希臘、義大利、比利時與葡萄牙的確問題最大。但是愛沙尼亞、愛爾蘭與西班牙的負債水準卻優於德國。同樣,光看負債水準反而是顯示德國將陷入危機。

最後我們來看1999到2007年間的對外收支帳。這段期間對外貿易赤字對高的是愛沙尼亞、葡萄牙、希臘、西班牙、愛爾蘭與義大利。因此這才是真正有用的指標,這是一場對外收支帳危機。在2008年,民間融資突然乾涸,導致這些國家無法再從民間資金市場找到錢填補對外赤字,轉向歐洲各國央行求援。

要調整對外收支結構必須提升競爭力,而不是財政節約。弱勢國家要恢復競爭力,還需靠歐元區經濟高速發展帶動,通膨升高,盈餘國家的信用大幅擴張。這些先決條件目前都還看不到可能性,難怪市場抱持懷疑謹慎的態度。

缺乏財政與金融整合之下的貨幣聯盟,極易受到對外收支帳不均的衝擊。若未能看清這點,歐元區接下來保證會再出問題。

德國人強加歐盟施行更嚴格財政紀律的作法失敗了,我一點也不遺憾,因為他們的想法建立在錯誤的基礎上。這是一場收支帳不均的危機,解決問題需要盈餘國與赤字國同時進行大規模的調整。唯有這點才是事實,其他僅是說法。 (作者Martin Wolf是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

【2011/12/08 經濟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cho 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