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歐美太陽能廠因受到成本競爭力不足及歐美債信危機波及,2011年已經出現陸續被迫退場的壓力,太陽能業者說,當下絕大多數的台系太陽能廠不會想到先前資本市場詮釋的「轉單效應」,只擔心自己成為下個出場的接棒人。

在美國太陽能業者Evergreen、英特爾(Intel)轉投資的SpectraWatt、銅銦鎵硒(CIGS)薄膜太陽能廠Solyndra在第3季陸續申請破產保護後,台灣的資本市場曾一度樂觀的詮釋將有「轉單效應」可期,但深入探究這些美國太陽能廠,不但產能規模小,早就因接單不順而運作不良,根本難期待任何轉單效益,而轉單效應的題材恐怕​​也難在歐洲廠面臨出場危機時,套用在台系廠身上。

太陽能業者表示,近年來受到成本競爭力難敵大陸業者的影響,歐洲廠陸續提升依賴台系太陽能電池廠委外代工比例,以增加其品牌模組的成本競爭力。所以,當歐洲廠面臨被迫出場的危機,代表台系廠的歐洲出海口正在嚴重萎縮中。

實際上,該現像在2011年已經十分明顯的呈現,尤其是在終端通路佈局不佳的台系業者,面對歐洲客戶需求減少之際,被迫轉向承接大陸廠所釋出的委外代工訂單,但太陽能業者補充,該趨勢無法烏托邦式的被樂觀認為是! 兩岸合作關係愈來愈密切,將攜手主導全球太陽能產品的供給。

台系廠出 口高比例轉向依賴大陸廠的結果,代表本身獨立生存空間受到嚴重威脅,因為大陸廠早有充裕的矽晶圓及電池產能,成本競爭優勢也比台系廠佳,更有自主的需求,完全取代台灣產業鏈恐怕是遲早的事,尤其是台系廠在高比例依賴大陸訂單下,毛利空間將被嚴重打壓,接下來可能換成台系廠接棒出局。

台系太陽能電池業者包括茂迪、昱晶、新日光、昇陽科、太極、益通等,矽晶圓廠包括中美矽晶、綠能、達能等,為了找尋有效的出海口,台系業者近年來積極在終端市場佈局,但受到大環境不佳的影響,至今仍被認為無具體成效展現。

來源: DIGITIME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cho 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