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11年台灣太陽能產業,除下游系統及應用業者,必須面臨各國政府補助方案陸續調降;上中游以出口為主的電池/模組業者,則要同時因應上游原料抗跌之苦。對於設備廠商而言,cost down是危機也是轉機,能否及時提供Turnkey差異化解決方案,將是各家價值所在,也是未來新製程實現商品化之關鍵!

展望今(2011)年對台灣太陽能產業而言,註定是利多出盡的一年,不僅因為占全球比重超過65%的歐洲去年各主要光電市場皆較2009年需求倍增,為調控市場發展,各國政府乃陸續研擬補助調降方案。繼德國2010年調降收購電價15%後, 2011年再調降13%;其他國家如法國、義大利、西班牙、捷克等國,也將大動作跟進(表1),由於台灣約有98%太陽電池產品外銷,以出口歐洲為主,預料將對下游系統、電廠業者造成衝擊。經濟部能源局雖然號稱將藉《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推動本地太陽光電發展,預計2015年可達320MW,為上中下游整體產業創造新台幣4,500億元的產業效益。卻在日前召開所謂「綠色產業聯誼會」(圖1)的同時,另一廂便迫不及待宣佈2011年太陽能躉購費率將調降近2成。其中,屋頂型級距由3級增為4級,並新增地面型費率;以1-10kw費率最高、地面型費率最低。官員透露,由於太陽能發電設備供過於求,全球設備成本皆往下跌2成多,所以希望藉此以價制量目標。

但此舉不僅引發下游系統業者大聲撻伐,在少了以內需先導型市場累積足夠的建置經驗後,也等於宣告上中游的電池、模組者已無望發展2.5級製造服務業,只能繼續循以往DRAM、LCD等「高科技業」將產值出口,以帶動經濟成長的模式。當下一波景氣循環來臨,若非因市場緊縮,產能供過於求,而使國外買主削價、砍單,惶惶不可終日;就是因無法掌握矽基原料貨源,一旦匯率、物價波動,太陽能產業又將面臨斷料或喪失價格競爭力之威脅。

逆流向上 中下游免沉紅海

可預見的是,由於2010年全球太陽能市場大好,各大太陽能電池廠都在大幅擴充產能,明年新增量幾乎擴充一倍。惟市場需求又不可能跟上產能增加速度,明年市場成長性勢必不如今年;還要再加上包括聯電、友達,與鴻海、英業達、華宇、華碩、聯電、台積電等電子龍頭大廠相繼跨入太陽能領域,也將左右市場價格走勢,愈下游的業者包括電池廠商所面臨的挑戰越大。業者無奈表示,連廣達、仁寶、緯創和英業達等進入NB代工市場10多年的大廠,也被「新兵」鴻海整到不行,未來若要卡位太陽能,不知道會帶來多大的災難!

茂迪執行長張秉衡坦言,隨著電子大廠已陸續跨入太陽能產業的下游,而且是從最擅長的下游模組領域開始,以其強大的組裝和成本優勢,快速建立大規模產能,將難免對產業鏈造成衝擊,價格明顯下滑。但對整個產業來講,也會有正面幫助,畢竟太陽能產業的目標就是走向不靠政府補助,達到「市電同價」、甚至低於「市電同價」之目標。由於其未來也難免會向上游移動,所以現有太陽能廠更須強化其競爭力。

他換個角度指出,產業越往上游,所需要的技術層次和門檻愈高,因此現有的業者應培養更強競爭力,以積極降低成本。他認為,廠商唯有更加速轉換率、生產良率等學習曲線;在技術上推動新設備、開發新製程;在產品本身,則透過更薄、更大面積等方式,才能創造出差異化的價值(圖2)。 


2011太陽能供過於求 力拚市電同價

事實上,早在去年「台灣國際太陽光電論壇」上,主要參與的太陽能產品製造領域代表們便普遍同意,在2011~2012年之間,包括歐洲、美國加州和部份美國南部地區的太陽能發電可望達到與市電同價(Grid Parity)目標,不過當時業者認為此將有助於飽受跌價壓力的太陽能產業找到可藉由擴展更大應用規模,以平衡整個供應鏈生態的契機。

「一旦達到市電同價,整個供應鏈便能加速降低成本。」新日光能源科技(Neo Solar Power Corp.)董事長林鴻禧指出,這對製造背景雄厚的台灣廠商是有利的,因為在應用規模擴大、成本下降後,業者便可專注於發展新材料和改善製程管理,進一步掌握商機。但過快達到這個目標,對於以製造為主的台灣業者,也將帶來極嚴峻的考驗。

確實,台灣在進入太陽能產業時,擅長的晶圓和面板製造技術賦予了許多優勢。然而,在太陽能產業即將迎來大幅成長之際,如果僅有擴張的思維,台灣仍然必須思考,在下一次的產業結構轉變來臨之際,能不能安然渡過?

茂迪執行長張秉衡表示,過去30年來,成本一直是台灣IC產業的最主要驅動力量。然而,對太陽能產業來說,目前還沒有出現明確的驅動力。而要推動太陽能產業降低成本進而帶動大規模成長,業界還必須在改善效率、開發低成本製造設備、消除供應鏈瓶頸、統一介面標準,以及創造創新的營運模式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應對這個新興但充滿變化的領域。

新製程、新技術 商品化關鍵在設備

此外,如何建立長期穩定的晶矽材料供應鏈,亦是降低單/多晶矽太陽能面板成本的重要關鍵。台灣儘管在今年已經重建太陽能產業的發展契機,值得注意的是,在具有高獲利的上游矽晶材料部份,台灣廠商的掌握程度仍舊不足,目前只有福聚太陽能可以量產多晶矽。

均豪精密董事長葉勝發也認為,隨著製程技術不斷提升,世界各國每年遞減補貼已是趨勢,現在只有上游矽原料還有降價空間,未來產業cost down關鍵將在於製程自動化整合能力與上游原料掌控能力。他指出,目前每公斤多晶矽生產成本約20~30元,但市價仍在80元左右,至少應到40~50元,才符合需求。

台灣太陽能電池龍頭廠茂迪董事長左元淮指出,由於產出大幅增加,2011年太陽光電市場需求成長動力,恐難趕得上今年供給成長幅度。也使得明年各廠間成本競爭將更加激烈,尤其愈是產業下游的業者,壓力愈大。一旦下游價格鬆動,也將影響上游矽晶圓材料等價格走勢。

2011年全球太陽能電池總產能預估25GW~30GW、需求約20GW~25GW,供過於求的陰影仍然存在;在價格走勢上,2011/4月份太陽能電池價格約降至每瓦1.16-1.18美元(太陽能電池平均成本在1.15美元),可以確定的是第2季ASP已較首季下滑(第一季平均報價在1.25美元),不過矽晶圓價格也在3月下旬出現鬆動,降價幅度約達4-5%,預計第2季有機會跌破3.5美元價位。

晶圓和多晶矽的報價上微跌5%,下游客戶的交易價格下滑有出現鬆動的現象;惟若太陽能電池交易價格下滑的壓力持續增加,太陽能電池廠勢必反應成本,將迫使上游晶圓和多晶矽的價格向下修正(表2)。

均豪精密太陽能整合事業處副總經理陳來成進一步指出,過去太陽能產業談設備Turnkey,現在則更重視製程創新與差異化。該公司除了早在2007年便已領先同業建置一組製程開發團隊和一條30MW太陽能生產線,以製程驅動設備,確保符合客戶需求。目前也已結合過去於IC、面板產業設備累積的豐富經驗,開發所需Turnkey設備、CIM系統,並投入CIGS領域。

經濟部工業局去年也於「太陽電池產業推動計畫」項下籌組成立「太陽光電產業創新整合推動聯盟」,目前已參加之會員廠商數約130餘家。各產業聯盟之推動主軸分為(表3)。

期許未來利用上述各產業聯盟平台,進行太陽光電上中下游產業垂直整合或水平合作,同時結合政府與產、學、研資源,配合產業發展之需求,健全台灣太陽光電產業結構,作為產業共同需求及前瞻技術研發目標之載具。發展關鍵製程、設備、材料、組件,及創新應用產品等技術;或是建立產能合作、策略結盟、全球市場布局等合作平台。

讓台灣太陽光電業者,可藉此加速促進整合效益,建構台灣為具備國際競爭力之太陽光電產業聚落,並拓展國際市場。

太陽能產業鏈上下游目前可分為,上游多晶矽材、矽晶片、電池用基材(例如玻璃、軟性基材、氣體、靶材、槳料、染料、電極材料)7家及中游之電池、模組業者45家,以及下游太陽光電系統與各種應用領域業者29家。



原文網址: 太陽上熱下冷 供應鏈拚市電同價 | 機械技術 | 雜誌櫃 |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http://mag.nownews.com/article.php?mag=11-60-4170#ixzz1JE7y6MtC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hacho San 的頭像
    Shacho San

    真乄科技業的頂尖投資團隊

    Shacho 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