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業自28納米進步到22/20納米,受193i光刻機所限,必須採用兩次圖形曝光技術(DP)。再進一步發展至16/14納米時,大多采用finFET技術。如今finFET技術也一代一代升級,加上193i的光學技術延伸,採用SADP、SAQP等,所以未來到10納米甚至7納米時,基本上可以使用同樣的設備,似乎己無懸念,只是芯片的製造成本會迅速增加。然而到5納米時肯定是個坎,因為如果EUV不能準備好,就要被迫採用五次圖形曝光技術(FP),這已引起全球業界的關注。

而對於更先進5納米生產線來說,至今業界尚無關於它的投資估計。但是根據16/14納米的經驗,以每1000矽片需要1.5億至1.6億美元計,推測未來的5納米製程,因為可能要用到EUV光刻,每台設備需約1億美元,因此它的投資肯定會大大超過之前。所以未來建設一條芯片生產線需要100億美元是完全有可能的。

生產線的量產是個系統工程,需要材料、設備、晶體管結構、EDA工具等與之配套,對於半導體業是個更大的挑戰。

新的晶體管型式,加上掩膜、圖形、材料、工藝控制及互連等一系列問題,將導致未來半導體業將面臨許多的困難。

在近期的會議上,Intel發布的一份報告引起了業界關注,並進一步推動業界開始思考未來先進工藝製程的發展方向。

Intel公司提出的下一代晶體管結構是納米線FET,這是一種晶體管的一面讓柵包圍的finFET。 Intel的納米線FET有時被稱為環柵FET,並己被國際工藝路線圖ITRS定義為可實現5納米的工藝技術。

如果Intel不是走在前列,也就不可能提供其5納米進展的訊息。該報告似乎傳遞出一個信號,5納米可能有希望實現,或者已經在其工藝路線圖中採用了新的晶體管結構。

在5納米的競爭中,台積電也不甘落後,其共同執行長Mark Liu近期也表示,己經開始對5納米的研發,並有望在7納米之後兩年推出。全球其他先進製程製造商也都在關注5納米。

不用懷疑,芯片製造商只看到採用如今的finFET技術有可能延伸至7納米,至於5納米尚不清楚,或者有可能最終並不能實現。實際上,在5納米時,的確有許多技術上的挑戰,導致成本之高,讓人們無法預計。

但是如果假設5納米出現在某個時刻,那麼產業界將面臨眾多的難題。應用材料公司先進圖形技術部副總裁Mehdi Vaez-ravani認為,這其中每一項都是挑戰,有物理和靈敏度的要求,也有新材料方面的需求,其中晶體管的結構必須改變。

如果產業真的邁向5納米,將面臨什麼樣的挑戰?美國半導體工程(Semiconductor Engineering)為了推動進步,從眾多挑戰中匯總了以下幾個方面。


Lam Research全球產品部首席技術官泮陽(Yang Pan)認為,在通向5納米時,功能與成本是無法躲避的最大挑戰,所以要引入新的技術與材料。

晶體管結構

在finFET或者納米線FET之間選擇誰會勝利還為時尚早,業界正試圖尋求更多的解決方案。

首先芯片製造商必須要做一些困難的決定,其中之一就是必須選擇在5納米時晶體管的結構,如今有兩種可供選擇,finFET或者納米線FET。

格羅方德先進器件架構總監及院士Srinivasa Banna認為,對於5納米,finFET是一種選擇。顯然其從產業角度希望盡可能延伸finFET技術。眾所周知,產業界為了finFET的生態鏈己經投了許多錢,因此從投資回報率角度上,希望finFET技術能用得更久。

然而縮小finFET技術至5納米是個挑戰,因為在5納米finFET時,預計鰭的寬度是5納米,而實際上這種結構己經達到理論極限。

Banna說,這也是芯片製造商正在開發納米線FET的原因。納米線有很好的靜電優勢(CMOS有靜電擊穿問題),但是也帶來許多問題,如納米線的器件寬度及器件能有多大的驅動電流,這些業界都在摸索之中。

三星先進邏輯實驗室高級副總裁Rodder認為,直到今天,對於5納米來說,在finFET或者納米線FET之間選擇誰會是勝利者還為時尚早,因為業界正試圖尋求更多的解決方案。

掩膜製造

掩膜的類型將由光刻工藝是採用光學光刻還是EUV來決定。掩膜的寫入時間是最大的挑戰。

在芯片製造工藝流程中,掩膜製造是首步工藝之一。過去是光刻技術來決定掩膜的型式及規格。而到5納米時,掩膜的類型將由光刻工藝是採用光學光刻還是EUV來決定。

做5納米的光學掩膜是令人害怕的,同樣EUV的掩膜也十分困難。 D2S首席執行官Aki Fujimura認為,EUV掩膜在很多方面與193i掩膜不一樣。因為它有很大的改變,對於每個產品的特性或者功能,在供應鏈中會產生很大影響,其中包括光刻膠、掩膜及中間掩膜,也涉及製造設備,如採用電子束寫入設備以及軟件。

儘管EUV掩膜在有些方面已取得進展,但是還遠遠不夠,其中空白掩膜的檢查是個難點。至今EUV掩膜及中間掩膜的相關問題仍有待解決。

在5納米時,掩膜的寫入時間是最大的挑戰。因為今天的單電子束寫入設備在做複雜圖形時的出貨不夠快,費時太久。

目前有兩個公司在致力於解決掩膜寫入問題,一個是IMS/JEOL duo,另一個是Nuflare,它們正採用新型的多束電子束寫入技術,目標都是為了縮短寫入時間,有望在2016年發貨。

從己經出爐的報告來看,由於技術原因,設備的研髮用了比預期長得多的時間。 D2S的Fujimura說,任何突破性的創新技術從研發到成功,再達到量產水平,都是如此。

圖形

真正的關鍵層(critical layers)才需要採用EUV,未來combined混合模式光刻是趨勢。

掩膜完成之後,將在生產線中使用。掩膜放在光刻機中,然後通過掩膜的投影光線把圖形留在矽片的光刻膠上面。

理論上看,EUV的光刻工藝相對簡單,可以節省成本。但是即便EUV在7納米或者5納米時準備好,從芯片製造商角度尚離不開多次圖形曝光技術。因為真正的關鍵層(critical layers)才需要採用EUV,所以未來combined混合模式光刻是趨勢。

在5納米時,圖形的形成是很大的挑戰。為此芯片製造商希望EUV光刻能在7納米或者5納米時準備好。然而目前EUV光刻機尚未真正達到量產水平,其光源功率、光刻膠以及掩膜的供應鏈尚未完善。

如果EUV光刻在7納米或者5納米時不能達到量產要求,芯片製造商會面臨窘境。儘管193i光刻有可能延伸至7納米及​​以下,但是芯片製造成本的上升可能讓人無法接受。

在5納米時,採用EUV肯定比193i方法便宜,但是由於EUV光刻供應鏈大的改變,必須在整個工藝製造中新建供應鏈,其代價也高得驚人,全球只有極少數公司能承受。

Mentor Graphics經理David Abercrombie認為,在5納米時,芯片製造商可能會採用不協調的混合策略,EUV的到來並不表示多次圖形曝光技術的結束。在5納米時,即便EUV己準備好,也非常有可能根據線寬的不同要求採用混用模式,即分別有193i單次及多次圖形曝光,單次EUV及EUV也很有可能要採用多次圖形曝光技術。

這一切都由不同的工藝尺寸來決定,對於那些簡單、大尺寸的光刻層會採用193i單次圖形曝光。相信至少兩次圖形曝光193i 2LE比單次EUV光刻要省錢,在三次圖形曝光技術193i 3LE中對於有些層非常可能會更省錢,自對準的兩次圖形曝光(SADP)也比單次EUV光刻便宜。只有到4LE 或者5LE時,EUV才有優勢。所以對應於不同尺寸的光刻層要採用相應的方法,EUV光刻有可能作為自對準的四次圖形曝光技術(SAQP)的替代品。

當EUV延伸至7納米以下時,作為一種提高光刻機放大倍率的方法,需要大數值孔徑的鏡頭(NA),為此ASML已經開發了一種變形鏡頭。它的兩軸EUV鏡頭在掃描模式下能支持8倍放大,而在其他模式下也有4倍,因此NA要達0.5至0.6。

由此帶來的問題是EUV光刻機的吞吐量矛盾,它的曝光矽片僅為全場尺寸的一半,與今天EUV光刻機能進行全場尺寸的曝光不一樣。

Mentor的Abercrombie說,問題擺在眼前,假設EUV錯失5納米機會,或者技術最終失敗,要如何完成5納米?業界只能綜合採用更嚴格的設計規則及更複雜的多次圖形曝光技術。非常可能是五次圖形曝光技術5LE、把多次圖形曝光技術的線寬再次分半的自對準的四次圖形光刻技術(SAQP),因此工藝之中會有更多的圖形需要採用多次圖形曝光技術,無疑將導致成本及工藝循環週期的增加。
晶體管材料

到5納米時,需要一個更有潛力的晶體管形式,包括能使電子或者空穴遷移率更快的新溝道材料等。

另一個因素是晶體管的形成。目前芯片製造商在16nm/14nm包括10nm時都採用finFET結構,但是也到了轉折階段。

納米線FET的晶體管結構的許多工藝步驟與finFET一樣。在納米線FET中,納米線從源穿過柵層一直到漏。開初的納米線FET可能由三個堆疊線組成。

Lam的泮認為,到5納米時,需要一個更有潛力的晶體管形式,包括能使電子或者空穴遷移率更快的新溝道材料等。為了降低器件的功耗及提高它的頻率而採用的新技術,必須能減少接觸電阻及寄生電容。

以Intel提出的納米線FET為例。在實驗室中,他們試驗了相比矽材料更優的多種不同的溝道材料。如為了增大驅動電流,採用鍺的溝道材料,用在NMOS及PMOS晶體管中都是不錯的。同樣為了減少電容及降低功耗,可以把鍺材料用在PMOS中,以及把III-V族材料用在NMOS中。

互連

每個工藝節點上的問題都在不斷升級,業界正在開發不同的材料來解決互連問題。

互連的問題是什麼?應用材料公司的策略計劃部資深總監Micheal Chudzik說,III-V族、富鍺及純鍺都有禁帶寬度的問題,如漏電流變大。鍺與III-V族材料在柵堆結構中有可靠性問題,至今未解決。

晶體管製成後,下面是後道工藝,引線互連是器件所必須的。由於採用通孔技術,器件的引線之間非常靠近,會由於電阻電容的RC振盪而導致芯片的延遲。

每個工藝節點上的問題都在不斷升級,業界正在開發不同的材料來解決互連問題,但是當在7納米及以下時,目前尚無更好的解決辦法。

IMEC工藝技術和邏輯器件研發部副總裁Aaron Thean說,未來最大的改變是在後道工藝中也需要採用多次圖形曝光技術,因此後道的成本將像火箭一樣上升。這表明,在推動下一代工藝節點時,成本變成每個人必鬚麵對的問題。

除非在後道工藝中有大的突破,否則在5納米時問題將越來越複雜。越來越多的層級需要採用多次圖形曝光技術,原先認為相對簡單的後道工藝也很難應對。

工藝控制

產業界開始採用多朿電子束檢查設備,但是此項技術可能到2020年時也準備不好。

芯片製造工藝流程中有許多工​​藝檢查點,未來會不會是挑戰?光學檢驗在生產線中仍是主力軍,但是在20納米及以下時,缺陷檢測開始有困難。使用電子束技術能檢測微小缺陷,然而受目前的技術限制,速度太慢。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產業界開始採用多朿電子束檢查設備,但是此項技術可能到2020年時也準備不好。

那麼7納米與5納米的解決方案在哪裡? Vaez-Irava​​ni說,實際上未來生產線中光學與電子束兩種檢查設備都必須準備好。
工藝檢測也是需要面對的問題。在一條生產線中檢測點有許許多多,也不可能由一種設備全部解決,芯片製造商必須使用多種不同的檢測設備。 KLA-Tencor圖形市場部副總裁Ady Levy說,當IC設計由一個工藝節點向下一個邁進時,計量檢測設備同樣面臨挑戰。不管是光學或是電子束設備,都必須考慮它的信號與噪聲比、測量精度​​、使用是否方便,以及在量產中是否有它的價值與地位。

Lam的泮說,還有挑戰在等著我們。由於表面的散射效應、高線和通孔及更大的變異等,將推動業界採用低電阻率金屬層,同時開發工藝解決方案要求更嚴的工藝控制。採用下一代光刻EUV或者延伸多次圖形曝光技術等,以及下一代器件實現經濟性的量產,都需要有更嚴的工藝控制,以實現可接受的成品率,當然還包括面對成本的挑戰。

資料來源:中國電子報 作者:莫大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hacho San 的頭像
    Shacho San

    真乄科技業的頂尖投資團隊

    Shacho 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