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控制器(MCU)、感測器和類比前端(AFE)躍升醫療用穿戴式電子市場熱門績優股。為創造產品新亮點、刺激市場買氣,穿戴式裝置品牌廠紛紛鎖定高附加價值的行動醫療應用,擴大內建高精確度生物感測器、AFE,以及高效能且支援多種無線通訊協定的MCU,因而帶動相關晶片需求急遽升溫。因應此一發展趨勢,晶片商已加碼投入新一代解決方案研發,藉以搶占智慧穿戴醫療市場更大版圖。 | ||||||
醫療穿戴電子發展熱潮掀動新一輪半導體元件設計商機。醫療用穿戴式電子裝置在系統開發上須面對許多技術挑戰,首先是精準度要求極高的體徵訊號量測(Vital Signs Monitoring, VSM),再來則是大量感測資料的轉換、鏈結、嵌入式處理,以及低功耗無線通訊設計,可望帶動龐大的光學式生物訊號感測器、微控制器(MCU)和類比混合訊號(Analog Mixed-signal)元件的導入需求。
據工研院IEK研究顯示,2015年將是智慧行動醫療(mHealth)的起飛年,各種具備生理資訊搜集、分析功能的醫療用穿戴式電子設備將陸續出籠,發展至2017年醫療用穿戴式裝置市場出貨量規模將超過四千五百萬台,商機可期;因此相關晶片商正醞釀產品大軍,以搶占市場第一桶金。 Maxim Integrated健康照護部門策略行銷工程師John DiCristina(圖1)表示,醫療用穿戴裝置主要用途係搜集有意義的生理資料,並從量測點一直到最終目的地都須維護資料完整性和安全性。目前業界正以二種方法達成此項目標,其一是開發靈敏且強韌的感測器,以及連接至感測器的類比前端(AFE),從而在極低功耗下提供最大化訊噪比(SNR),確保資訊精確度。 其二則是將安全性與認證能力建置到硬體內;若是以軟體演算法維護資料安全,除了將導致運算功耗增加之外,亦將產生許多的資安漏洞,資料可能僅在無線傳輸期間才具有足夠的安全性,在傳輸前與傳輸後皆有遭竊取的風險。
醫療穿戴電子風雲起 感測/嵌入式處理興變革 DiCristina強調,上述兩項考量已衍生新的晶片設計概念,元件商如何巧妙融合精準量測、硬體安全性與低功耗電源管理技術,將是促進穿戴式醫療應用成形的關鍵。對此Maxim Integrated己建構一個晶片模組平台,整合感測器、類比前端、MCU、安全認證、介面到電池與電源管理等醫療穿戴電子核心技術,以達精省尺寸、成本和功耗的效益。 無獨有偶,意法半導體(ST)近期亦推出Nucleo開發板,整合旗下32位元MCU、MEMS感測器、AFE模組、無線通訊晶片及軟體程式庫(Library)組成一套參考設計,可依穿戴裝置開發商需求配置,加速驗證各種新功能設計。 至於芯科實驗室(Silicon Labs)亦緊跟產業脈動,提出物聯網系統單晶片(SoC)概念,將靈活配置旗下MCU、光學式生物感測器、藍牙(Bluetooth)/Thread/Sub-GHz無線通訊方案,以及軟體開發工具,以彈性達成各種醫療穿戴電子裝置設計需求,甚至能廣泛滿足工業、家庭物聯網設備開發。
整合演算法/AFE功能 光學感測器精準度大增 儘管醫療穿戴裝置已牽動一連串晶片設計變革,但追本溯源來看,其系統零組件要角還是首推光學式生物感測器。此類感測方案基於近接/環境光感測器(Proximity/Ambient Light Sensor)架構,利用光譜資料分析並搭配心率監測(HRM)、呼吸、血壓及血氧等演算法,實現健康照護和輔助醫療決策的目的。 DiCristina分析,光學式生物感測器有二大吸引人的理由,包括屬於非侵入式量測,以及其功能泛用性,可量測許多生物訊號,未來還有許多醫療相關應用潛力值得探索。 現階段,光學式生物感測器供應商一致的發展方向為提升功能整合度,不僅是整合感測器與類比前端改善精準度,還包括內建軟體演算法讓資料分析更即時,同時也開始結合硬體安全防護機制,以保障極度隱私的個人生理資訊。最終設計目標則是能被簡單地置入穿戴裝置。 綜合上述考量,再加上穿戴裝置擴增人機介面(HMI)、環境感測功能的需求,微機電系統(MEMS)晶片大廠已開始醞釀下世代的多功能整合(Combo)感測器方案,將為感測器技術發展注入新的活水。
MEMS整合度再翻升 聲控/環境感測「穿」上身 MEMS感測器整合度再「聲」級。穿戴裝置引進多元感測器及語音控制介面的趨勢日益成形,刺激晶片商競相展開布局;其中,MEMS開發商看好各式環境感測器和MEMS麥克風的發展潛力,同時基於兩類元件封裝皆須開孔的特性,正研擬以系統封裝(SiP)架構打造整合型方案,在設計空間吃緊的穿戴裝置中實現聲控功能。
意法半導體類比、微機電與感測器技術行銷經理蘇振隆(圖2右)表示,感測功能是穿戴裝置設計演進的主軸之一,相關系統廠及晶片開發商正不遺餘力延伸技術布局,以增添動作感測以外的功能。現階段,業界大多聚焦生物訊號和環境感測兩大熱門技術,並運用MEMS製程/封裝技術,分頭研發光學式生物感測器,以及各式環境感測方案,搶搭穿戴感測設計商機。 在動作、生物及環境感測功能相互搭配下,將能創造更多元、創新的醫療監測應用情境。舉例來說,醫療照護人員可透過室內溫/濕度監測及調整,提供病患最舒適環境,而動作感測器亦可即時感知老人、嬰孩跌倒等意外事件,達到遠距照護;這些不同感測機制將能各司其職,實現全方位的醫療照護應用。 此外,創新人機介面則是穿戴裝置另一項發展重點。新型態穿戴電子裝置如手表、眼鏡等皆有操作空間不足的先天限制,導致其搭載觸控介面的便利性不如手機、平板來得明顯;也因此,品牌業者紛紛將目光投注至更直覺的語音辨識或手勢(Gesture)控制介面,帶動相關的MEMS麥克風與環境光感測器導入需求。 然而,在穿戴裝置極致輕薄的設計前提下,製造商要加入更多新功能勢必改用高整合度零組件,因而激勵業界亟思各種整合型IC設計策略。蘇振隆透露,由於MEMS麥克風,以及各種環境感測器如環境光感測器、壓力計(Pressure Sensor)、紫外光(UV)、溫/濕度和氣體感測器(Gas Sensor)等,在封裝結構上都有須開孔以擷取外界資訊的共通點,遂成為晶片商整合設計標的。 據悉,目前包括意法半導體、Bosch Sensortec等一線MEMS元件供應商,以及MEMS晶圓代工業者,皆開始研擬以SiP封裝打造整合型環境感測器;如MEMS麥克風加壓力計、環境光加UV光感測器等,下一階段可望再納入PM 2.5、一氧化碳(CO)及酒精等氣體感測方案,一舉擴充穿戴裝置環境感測功能,甚至還能增添聲控、手勢操作的賣點。 意法半導體資深技術行銷工程師莊維燾(圖2左)強調,MEMS麥克風/感測器與整個系統訊號鏈、資料處理和演算法設計息息相關,晶片商必須跳脫單一元件的角度,將產品開發視野放大到系統層級,並提升嵌入式處理器及周邊元件性能。
穿戴醫療設計快狠準 晶片商強打AFE性能
台灣東芝電子(Toshiba)半導體技術部副協理水沼仁志(圖3)進一步指出,今年智慧醫療穿戴式裝置支援的感測器系統增多,意味著將蒐集更多類比訊號。 然而,為順利將類比訊號轉換成數位訊號,勢必需要更進階的類比數位轉換器(ADC)進行作業,也導致未來穿戴式裝置,將更加注重類比數位轉換功能;此外,半導體廠商也紛紛聚焦提升穿戴式裝置的省電功能。 水沼仁志解釋,該公司看好個人預防保健、醫療照顧/老人看護等領域,近年積極投入研發處理器,以及相關生醫感測技術,譬如脈搏(PPG)、心電圖(ECG)、筋電圖(EMG)、眼電圖(EOG)和腦電圖等,現階段已經量產處理器系列--TZ1000。同時考量生醫感測訊號比較微弱,再加上容易受到周遭環境以及個人身體特質影響蒐集之訊號,所以需要更高階的ADC和演算法處理訊號。 因此,東芝預計今年底再推出新款處理器搶市,將大幅增強類比數位轉換器(ADC)和AFE功能,並能支援腦電圖(EEG)感測,以提升穿戴式裝置感測精準度。 據了解,該公司的處理器具有較小封裝和低功耗等優點,整合微處理器(MPU)、藍牙低功耗(Bluetooth Low Energy)和感測器於一體,包括生醫感測器和三到九軸的運動微機電感測元件,像是三軸加速計、三軸陀螺儀和三軸磁力計等,並提供相關軟體開發平台,鎖定醫療睡眠分析、穿戴式裝置、機器對機器(M2M)和社會基礎設施等應用;同時也與合作夥伴提供活動監測和心率量測等中介軟體(Middleware),藉以搶攻新興的智慧穿戴醫療版圖。 而除了感測器、AFE設計之外,無線通訊以及電源管理亦是智慧穿戴醫療的關鍵技術環節。
支援多協定/低功耗設計 SoC功能整合度飆高 DiCristina表示,無線標準五花八門,必須取決於穿戴裝置資料應用目的和地點,如住家內的可穿戴健康照護裝置以低功耗無線區域網路(Wi-Fi)、Bluetooth Smart為主,醫療環境用穿戴設備則分成專屬協定(Sub-GHz)、Wi-Fi,及同樣建構於IEEE 802.15.4規範上的ZigBee和Thread,故未來很可能是多標準並存,將引發SoC支援多重通訊協定需求。 另一方面,穿戴裝置的電池續航力更是一大挑戰,即便鋰電池技術不斷改進,但其步調仍跟不上今日穿戴裝置的電力需求。由於電池技術與電力需求之間的這項落差,刺激半導體公司設計超低功耗IC以克服挑戰;其中,Maxim Integrated針對穿戴裝置SoC開發微型電源和電池管理方案,並透過高度整合的電路設計有效節省空間,可顯著延長裝置使用時間。 看好醫療穿戴裝置市場潛力,意法半導體也規畫在未來的1∼2年間,大舉擴充內建Cortex-M系列MCU核心的藍牙或6LoWPAN無線通訊單晶片,以及動作/環境感測器模組。莊維燾透露,今年10月該公司將搶先推出搭載Cortex-M0核心、AFE的藍牙4.1 SoC;同時將透過旗下Nucleo開發板,以「樂高積木堆疊」的概念,幫助系統業者達成效能、功耗及成本最佳化的醫療穿戴式裝置軟硬體設計。 |
資料來源:新通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