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市場研究機構國際數據資訊(IDC)與資策會創新應用服務研究所共同執行的2014年台灣雲端運算與巨量資料分析成熟度調查研究發現,台灣在雲端與巨量資料分析的成熟度表現較亞太地區突出。
IDC台灣市場分析師蔡宜秀表示:「從調查結果來看,交叉比較同時採用雲端運算與巨量資料分析的企業在巨量資料分析應用的成熟度為佳,其中,又以金融服務產業尤甚如此,這與金融服務企業對於客戶資料分析的需求較其他產業為高有關。」
IDC依照企業對新科技的應用成熟度與創造的商業價值將之區分做試驗(Ad Hoc)、專案(Opportunistic)、可重複(Repeatable)、可管理(Managed)與最佳化(Optimized)五個階段,根據本次調查結果,有超過七成的台灣企業在雲端運算與巨量資料分析的成熟度已從「試驗」階段進入「專案」階段,相較於亞太國家平均約四成企業處於「專案」階段來得突出。
蔡宜秀進一步指出:「展望未來,在國內外業者先後投入台灣市場後,IDC預估台灣企業在雲端運算與巨量資料分析的成熟度將從『專案』階段邁向『可重複』階段,相關發展將更進一步。」
在雲端運算成熟度方面,IDC與資策會是從產業類型、組織規模、公司年限、海外駐點等方式篩選200家企業進行調查,並且從「熟悉度(接受程度、專業知識與文化)」、「規劃力(基礎架構整合、IT組織與作業流程)」、「變更管理(文檔規範與廠商管理)」、「財務管理(投資方式、預算佔比與經紀模式)」以及「戰略與創新表現(績效、自助服務流程與監測)」等五個指標了解台灣企業對雲端運算相關應用或服務的應用成熟度。
IDC台灣資深市場分析師吳乃沛表示:「根據調查結果顯示,有76%的台灣企業處於『專案』階段,較亞太國家平均僅37%企業進入『專案』階段的表現為佳。其中,政府與教育、流通服務、製造以及醫療產業有少數已建立明確的策略和發展藍圖而進入『可重複』階段。」
從企業工作負載來看,絕大多數的企業仍處於測試與評估有哪些工作負載適合轉移到雲端環境階段,預估在2016年前,企業以就地佈署(On-premises)方式佈署資訊基礎建設的比例將從2014年的50.4%降低為42.6%,將有7.8%的工作負載轉移至雲端環境。
在巨量資料分析成熟度方面,IDC與資策會是以企業規模與產業別篩選出200家企業,以「意向(策略、預算與規劃)」、「資料(相關性、品質與可用性)」、「技術(功能、效能與採用狀況)」、「人員(技能、文化與組織架構)」與「流程(追蹤、分析與決策)」等五個指標進行評估,了解台灣企業在巨量資料分析應用的成熟度。根據調查結果顯示,有80.5%的企業已進入「專案階段」,較亞洲國家平均僅49.6%企業進入專案階段為高。
「台灣企業在成熟度的表現之所以較亞洲地區(平均值)來得領先,主要是在『流程』與『人員』這兩個指標的表現較突出。」蔡宜秀進一步指出,由於國內外巨量資料分析方案供應商積極透過舉辦研討會、開設分析課程與籌辦相關競賽等方式提升企業對巨量資料分析機制的重視度、工具的熟悉度以及資料建模能力,順利將台灣在人員技能等的成熟度表現往上拉升,取得優於亞太地區的成績。
至於在流程方面,由於台灣企業對生產、銷售、研發與財務等流程管控的要求極高,因此在進行巨量資料分析時,在流程這個領域的成熟度表現也較卓越。
總的來說,根據2014年台灣雲端運算與巨量資料分析成熟度調查研究,願意在雲端環境執行行銷活動、電子郵件、整合通訊與顧客關係管理等工作負載的企業較願意透過蒐集與分析內外部數據資料的方式萃取出能夠輔助決策下達的各種資訊,例如製程分析、精準行銷與客戶回饋等,亦即在雲端運算成熟度表現較佳的企業,在巨量資料分析成熟度的表現將呈現正向成長。
Source:電子工程專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