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Inside 曾經在 〈 Tile:將「失物搜尋」外包給全世界 〉 一文介紹過 Tile 這款協助使用者做「失誤協尋」的小裝置,引起讀者不小的回響,雖然最後幾經延遲,也在上個月開始出貨了。
當時,台灣酷米移動傳媒創辦人暨 CEO 許世杰博士則針對 Tile 這樣的構想提出更進一步的可能性:
除了原本的硬體與 app,如果能釋出 SDK 讓其他開發者使用,將可擴展這項產品的可能性,例如寵物社群類的服務就可以結合這項服務讓社群的人共同協尋走失的寵物。同樣的概念也能應用到老人(防走失)、汽車(防失竊)等方面。
而現在,許世杰已將當初的構想做成實際的產品「mBeacon」,可以提供與 Tile 相近的功能,但是採用的技術,以及未來的可能性卻有很大的不同。根據 mBeacon 網站上的描述:
Mobile Internet 時代的 mBeacon,以 Bluetooth Smart 技術為基礎,只需要少少的電力,就可以讓一個拇指大的裝置持續發短波送訊號給周圍三十到八十公尺內經過的智慧型手機,讓智慧型手機可以發現該 Beacon 的存在。然而 mBeacon 本身不能傳遞複雜與大量資訊,只能用獨一的編號來代表某個儲存於雲端的物件或資訊(包括人、事、物)。所以 Beacon 必須與手機 App 和雲端服務整合,才能提供完整的資訊服務。
⋯⋯
當手機App 結合 mBeacon 以及雲端服務之後,各種虛實整合的創新應用將成為移動互連網的下一波主流應用:
尋找走失的小朋友,老人,或者寵物
近場遊戲與近場交友
商場導覽與近場行動廣告
智慧型會員卡與行動支付
門禁與身分安全識別
大型場所的進出與人群流量管理
車輛(汽車、機車、自行車)管理與識別
社會安全與照護
登山迷途救援
最近,我們有機會與許世杰博士聊聊 mBeacon 以及各種關於 Beacon 技術的話題,以下是我們的採訪:
Inside:mBeacon 跟別的 beacon 產品,例如 Tile,主要的差別在哪裡?
許世杰(下稱許):這個問題有個小誤會,但也是多數人都有誤會的。所以很值得花點篇幅澄清一下。
目前市場上,有兩大類產品,都是以 Bluetooth Smart 技術為基礎,所以經常被搞混。(Bluetooth Smart 先前更廣為人知的名稱是 BLE,是 Bluetooth Low Energy 的縮寫)。第一大類是所謂的 KeyFinder 或 Keytag,中國大陸習慣叫藍牙防丟器,像 Tile 以及 Stick&Find、Trackr Bravo、BeLuvv (Guardian & Puppy)、Nut⋯⋯都是這類,市場上起碼有 20 個品牌。第二大類才是所謂的 Beacon,包括 Apple 的 iBeacon,Qualcomm 的 Gimball,與我們的 mBeacon 都是。
第一類的產品並不算是 Beacon,而是一種基於 FindMe 這個標準 Bluetooth Profile 的產品。透過實施 FindMe 這個標準的藍牙服務,可以讓裝置與主人的手機的App 端之間建立經常性連線,即使 App 在背景運作,這個連線依然存在。因為連線是經常性存在,因此手機可以發送訊號隨時找尋裝置,裝置也可以隨時發送訊號尋找手機。如果訊號過低即將斷線,手機端的 App 還會收到通知,所以 App 可以即時發出聲響或訊息通知主人,或者自動記錄斷線的座標。然而,也因為是經常性連線,所以只要裝置在主人手機的連線範圍內時(通常是 30 到 50 公尺),裝置是不會進入廣播的模式,當然也就不會被範圍內被其他人的藍牙手機發現。只有當主人的手機不在連線範圍內時,裝置才會進入廣播的模式,但是廣播的內容通常只是裝置的名稱,而不是一種編碼。最後,如果主人的手機斷線一段時間,例如 48 小時,裝置就會自動關閉。根據上述的特點,簡單的說,這類產品基本上是設計來服務「裝置的主人」,而不是來服務「非特定的其他人」。
第二大類,則是 Beacon 類的產品,包括 mBeacon 以及 Apple iBeacon 在內都是。在設計理念上,Beacon 和前述剛好相反,是設計來服務它人而不是主人。Beacon 除了在少數的情況下,多數的時候是不會和主人的手機之間建立經常性的連線。相反地,它們會持續以某種時間間隔來廣播某種編碼,以及某些可參數化的屬性。
到目前為止,mBeacon 寵物吊牌與鑰匙圈,是全世界唯一建立在 Beacon 概念上的「協尋器」產品。這樣做,當然會使 mBeacon 寵物吊牌或鑰匙圈不具備前述 Key Finder 類產品的雙向呼叫與即時斷線警告功能,而只能提供從手機 App 呼叫裝置的功能。但也因此獲得更遠的協尋距離,以及更靈敏的協尋反應。同時,也賦與寵物吊牌與鑰匙圈更多元化的功能。
Inside:為什麼想要做這樣的一個產品?從發想、設計到現在公開,大概花了多久時間?過程有什麼轉變?(我們明白從去年起您就曾公開過 lost & found 的計畫)
許:沒錯,一開始,我們是想做寵物及貴重物品的協尋。自從 2012 年,iPhone4 支援 Bluetooth 4 之後,市場上陸續出現很多利用藍牙的 KeyFinder 產品,自然也有人找上門希望一起開發這樣的 App。研究之後,發現這樣的產品門檻很低,實際價值也不高,所以也就沒有太積極的行動。同一時期,也開始有寵物 GPS Tracker 的出現。然而這樣的產品,實在太耗電,而且除了設備外,還需要運轉費,不是太實用。所以,2012 年初,我們就開始思考如何利用類似 KeyFinder 的藍牙技術,但是可以處理超出連線距離之外的走失寵物或老人。後來,我們想出了一個新方法,就是我後來在2013年八月我發表的 Lost & Found 計畫。
在tile 與我那篇簡報之後,大概所有的 KeyFinder 都改成號稱有協尋功能。但是實際上,他們的作法與我們的作法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們還是對自己的方式比較有信心。簡單的說,所有基於 KeyFinder 技術所做的防走失產品都宣稱了一個做不出來的功能:定義寵物或小孩的活動範圍,然後提供距離監視以及警告,來主動防止遺失。但是事實上,手機 App 只能知道藍牙的訊號強弱,而這個訊號強弱與距離之間,並沒有一種轉換函數可以存在。所以說,所有宣稱用一顆藍牙訊號來代表距離的,如果不是本身其實對技術外行,就是企圖進行一種無法實現的過度行銷。
我們因為很清楚這樣的限制,又不想欺騙消費者,所以從一開始就放棄「即時距離警告」與「斷線警告」這兩個其他競爭者都有做的東西,而改成把焦點放在「協尋」這件事。
因為我們把重心放在「協尋」,我們發現我們必須自已去賦與每一顆藍牙吊牌有自己的 ID,而且這個 ID 必須由協尋者端的 App 從藍牙吊牌的「廣播資料」來取得,而不是透過「連線資料」來取得。因為 App 讀取廣播資料的速度才夠快,距離才夠長,可以有效提高協尋成功的機會。
就在我們把工程雛型做出來,並且發表「Lost & Found 」計畫之後,有位也是新創公司的朋友來找我研究這樣的技術,除了找寵物,找失智老人之外,還可以有哪些其他用途?這不研究還好,一研究下去,發現我們做的東西,和 Apple 也是在去年 6 月才發表的 iBeacon,在技術的抽象特徵上根本就是相同的東西。主要的差別就只有在 Apple 把藍牙廣播用在標示定點的商家,然後讓 App 在背景根據偵測到的iBeacon 訊號做廣告推播;而我們把藍牙廣播用在標示移動的寵物,然後讓 App 在背景根據偵測到的 iBeacon 訊號做協尋推播。當我們理解到這樣的共同點之後,各式各樣的情境就開始冒出來,一個很清晰,但是範圍比 iBeacon 還大的藍圖就出現了,也就是我們目前所公布的 mBeacon 計畫。
Inside:過程中的困難之處是什麼?
許:最困難的是:企業以及人才的思維模式。我們在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應用品類,也是一個孕育中的新公司,甚至可能是一個新產業。所以,我們需要可以一起探索價值的人,而這些人又需要涵蓋各種層面:消費者行為,營運模式,雲端軟體,手機 App,韌體,硬體,機構等。問題是台灣的資訊電子硬體產業,不管是公司還是員工,過去太習慣「根據規格需求做產品與技術」,長期下來已經沒有「探索市場與發現價值」的習慣,勇氣與能力。
Inside:外型設計上有什麼考量?
mBeacon 的 m 是「mobile」的意思。既然如此,就必須要盡量輕薄短小。但是 Beacon 類的產品,電力的持續以及無線訊號的發送品質也都是關鍵的考量。如何在體積,電力持續,訊號品質,這三者之間取得平衡,就成為主要的考量,而這些考量最終會展現在 PCB 板與機構設計之上。在這樣的考量下,我們的第一版量產品設計了一款板子,一個電池機構,但是有四種不同的矽膠套外觀來配合四種不同的目標客戶。
Inside:我們知道 mBeacon 用途很廣泛,但哪一種用途是您看好有機會造成這類產品出現爆發性成長的?
許:在歐美日等已開發國家,我們的首要目標還是把用在寵物的穿戴裝置,畢竟光是這三個市場就有一億隻寵物。結合專用 App 提供寵物社群用於寵物協尋、寵物生理監視等功能,是我們已經與合作夥伴在進行中的事情,很快就會公布。
至於 Apple 的 iBeacon 所專注的市場,對我們來看,反而是最小的。但即使如此,我們也已經在準備一款基於 mBeacon 技術的商家集點卡平台,不管是功能、方便性與價錢都非常非常有國際性的競爭力。細節大概在本月底就會公布。
但是在其他地區,就實在很難講。有些我一開始完全沒有預計到的東西,目前進展很快。
Inside:從一開始就打算建立一整個生態系嗎?三大類 SDK 目前的準備情形?
許:因為 mBeacon 不是純網路或純 App 服務,但是它的可能規模與擴張速度,又是比較像網路公司,而不是傳統的硬體公司。通俗一點講,這是某種形態的物連網。(雖然說我很避免用這個詞彙)。所以這不是一家公司可以自己玩的市場,一定要結合很多元的角色來參與。
也因此,我們的 SDK 甚至比 iBeacon 考量的更多,更完整。目前,我們提供軟體SDK,以及三到四款標準化的終端產品給 App 夥伴,並且可以提供有限度的外型客製化。(只限矽膠外套的設計,顏色,印刷,質感)。未來,我們還會提供機構,甚至 PCB 板的客製化給硬體夥伴。
Inside:如何尋找製造商?要如何避免延遲出貨的問題?
許:這個問題似乎是因為 Tile 而來的喔?對我們這類新創的小公司而言,我承認出貨延遲的確是無法完全避免的。不管再怎麼選製造商都不會完全解決。但是如果說是製造商的能量不足,造成一延可以延半年以上,我是不相信的。畢竟,這市場才剛起步,不論是 Tile 或我們,連年銷百萬顆都還做不到,隨便一家製造商的製造能量,都遠超過太多了。台灣與中國的電子廠商什麼不會,就量產最會了,怎麼可能有產能問題。
說實話,我認為這只是 Tile 的說詞,把問題推給不具名的製造商。其實他們的嚴重延遲,是群眾募資的本質之一。因為什麼都還沒做,就先行銷,也先收錢了。做到一半,發現產品的主要承諾一直無法達成,就只好一直延後企圖改善。最後實在是拖不下去了,只好硬著頭皮開始出貨。
但是 mBeacon 的籌資還是傳統模式,等一切就緒才上市,包括良率的考量都算入了。日後如果有延遲,最多也只會是某批訂單延個兩週的事情。透過適當少量的庫存緩衝,對消費者應該是沒有太大的影響。
Inside:將來的銷售模式會是?預計每一個 mBeacon 售價會是多少呢?
許:基本上,消費者還是很傳統的從不同的通路或合作夥伴去買到不同版本的 mBeacon,然後下載對應的 App 去使用。這些 App 有些是免費,有些也許是要收費的。換個角度看,你也可以把 mBeacon 當做是某些 App 或網路服務的配件。
Inside:有可能像 Square 一樣,mBeacon 用送的(或是以非常低的價格銷售),然後著眼於後續的加值服務嗎?
許:這個問題會是 mBeacon 的 App 商或服務商來回答比較合適,意思就是都有可能。包括 mBeacon 鑰匙圈成為一種大型實體通路的贈品兼會員卡,也是有可能。
科技的另一面
Beacon 應用非常廣泛,自從蘋果發表 iBeacon 之後,這項技術與相關應用更加受到注目。但就像所有的科技一樣,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會衍生出一些其他問題——例如隱私問題。許博士認為,Beacon 有些應用有礙隱私,有些剛好相反。這是很有意思的問題,未來在談論新科技、民主、還是集權的議題時,說不定 Beacon 技術會是個很好的例子。
資料來源:http://www.inside.com.tw/2014/07/17/mbeacon-co-founder-dr-david-hsu-interview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