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雙11網購節,中國電子商務巨人阿里巴巴集團旗下天貓商城,創下單日銷售人民幣350 億元的世界紀錄,總成交筆數量一口氣衝破1.71億筆。這樣驚人的銷售數據背後,考驗的是阿里巴巴雲計算平台的能力。若非阿里巴巴早在五年前傾足全力投入雲計算,如何應付這大數據?搶先取得這令人稱羨的大商機?

「未來世界的競爭是資料的競爭,上面是雲,下面是端,我們知道移動互聯網起來了,要出現App加雲,這是未來的趨勢。」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雲如是說。

近年來,巨量資料(Big Data)竄紅,原本僅是Google、IBM等少數網路業者鑽研的技術項目,目前已經深化到各種商業領域的運用,例如線上服務業者透過網路使用者的上網行為進行精準行銷;流通業用來做為消費者購物分析、電信業用以掌握行動用戶等等。不過企業想從資訊量爆炸的Big Data中淘金可不是紙上談兵這麼簡單,有價值的資料只不過如冰山一角,能從中挖掘出值得參考的線索,才算是發掘到金礦。

因此,Big Data成敗關鍵絕不僅止於技術或系統,還要從龐大的資料海洋中,挖掘出資料的極致價值,進而創造新的商業機會與營運決策。本文將從電子商務、零售業運用,以及會員經營三個面向,來談Big Data早已如何滲透於各產業的運用中,只要掌握計算及資料分析的能力,Big Data將不只是電腦上的數據資料而已,還有機會帶來Big Money。

Big data應用面面觀 
一、電子商務:阿里巴巴邁向DT時代

大陸電子商務阿里巴巴集團的創始人馬雲,日前對阿里巴巴全體員工提出了這麼一段看法:「人類已經從 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時代走向DT(Data technology)時代,IT 時代是以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為主,而DT時代是以服務大眾、激發生產力為主的技術。這兩者之間最主要的不是技術的差異,但實際上是思想觀念層面的差異。」這看法恰恰好為巨量資料(Big Data)下了最佳的註解,並透露阿里巴巴未來投入在巨量資料平台及人才的意向。

身為中國電子商務龍頭的阿里巴巴,無疑是Big Data的受惠者。阿里巴巴從五年前就開始開放資料平台,推出大數據、雲計算戰略。2008年,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後不久,開始考慮公司轉型升級,當時公司確立了兩點集團戰略:首先阿里集團不是家電子商務公司,而是一家「數據」公司;第二點是「計算」將變成未來社會的基礎設施,跟歷史上的公路、鐵路、電力一樣。

建立在這一共識之上,阿里巴巴確定了公司的產品與服務發展方向,一是雲計算(包括公有雲與私有雲),二是巨量數據,也就是以數據為平台所建設生態圈

阿里巴巴從2009年開始致力於發展雲計算與Big Data,進一步檢視阿里巴巴在中國申請的數據專利件數,2009年至今共有619件,分佈如下: 
 
註:本數據採用以下關鍵字查詢:申請(專利權)人=(阿里巴巴) & 權利要求=(數據),並以每年度提出的申請件數進行統計。  
資料來源:SIPO/ 統計日期截至2014年3月28日為止

從去年起,阿里巴巴集團開始推出餘額寶等互聯網金融産品,馬雲認為,若沒有數據做為支援,互聯網金融是不可想像的。馬雲也看好雲端(Cloud +App)將是未來移動互聯網的關鍵,未來十年阿里巴巴的戰略目標,就是建立DT資料時代中國商業發展的基礎設施。

而在2013年8月15日,阿里巴巴正式運營伺服器規模已經達到了5,000台(5K),是世界上率先對外提供5K雲計算服務能力的企業。由飛天技術打造的這台「超級電腦」,擁有驚人的計算規模:30分鐘即可完成100TB排序,是現有世界紀錄的兩倍以上。

馬雲的見解可供對於Big Data有興趣的企業參考,他認為在巨量資料的發展下,今後競爭拚的是人才和創新價值的能力,運用數據掙錢才是未來真正核心所在,光靠控制成本做生意,不但做不好也做不大。未來阿里巴巴希望與數億客戶一起移動到DT,以資料創造價值,提升體驗。

二、零售流通業法寶:客戶購買行為分析

在零售業運用Big Data方面,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美國連鎖零售業商場Target運用女性消費族群的購買行為,研發出一套精準的「懷孕預測模型」。這個模型會列出25種孕婦最有可能購買的產品,從女性消費者購買資料的改變,計算出她們的懷孕預測分數。Target一旦推測這名女性消費者可能已經懷孕,就會立刻寄出相關商品的促銷廣告,締造出「比父親還更早知道女兒懷孕」的奇聞。

在Target開始啟動資料分析後不到八年時間,Target的年營業額從原本不到450億美元,一路攀升到將近700億美元,成長幅度傲視百貨零售業,資料分析對於銷售的輔助可見一斑。

關貿網路股份有限公司系統開發及支援部經理陳俊良在「2014巨量資料論壇」中指出,雲端數據分析平台在零售流通業的應用可分為三大面向,首先是商品置入與銷售管理,目前零售業普遍已於門市建立POS系統(Point of Sales,電腦銷售點管理系統),透過分析POS系統所回傳的數據,可輕鬆分析哪些商品在什麼時段熱賣,這樣的資料可以應用於產品物流配送、店頭商品置入,也可以有效減少庫存。其次,雲端平台也可用來管理零售業要面對眾多的供應商,像是供應商分類及分群管理。最後是消費者的購物籃分析,從消費者購買商品的行為及偏好,可精準推薦消費者較感興趣的商品,提高商品成交率。

不過,在運用數據分析時,也要考量和外在環境因素的勾稽,才能確保數據解讀的正確性,例如食安問題的爆發可能會影響某些食品的銷售量,這都是需要納入考慮的。

綜觀全球零售業的競爭關鍵,已從過去的物流運籌轉變為金流服務整合,現在再進入巨量資料分析的競爭世代。而台灣的便利商店密度高居全球之冠,物流體系建置健全,若能結合巨量資料加值應用,必定能產生驚人的商機。

三、會員經營的精準行銷:星巴克Starbucks案例

Big Data同時也是瞭解客戶行為、精準行銷的利器。過去使用傳統媒體從事行銷活動,受限於傳播對象的不精確,造成廣告效果難以估算,廣告主花出去的行銷費用,幾乎有一半都是浪費掉的。但隨著現在進入新興網路電子商務時代,消費者開始使用行動工具消費,這幫助企業與消費者建立「一對一」的關係,星巴克在APP的會員經營上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從2010年起,星巴克將原本的實體會員卡轉成手機APP,並開始啟用行動支付。星巴克會員啟動App支付時,將會跳出條碼,靠近門市收銀機旁的感應器,即可完成付款。會員還可以透過App查詢餘額、紅利,綁定銀行卡或PayPal帳號直接點擊儲值,節省消費者在購買過程的寶貴時間。

實施經過九個月之後,在星巴克的消費中,有四分之一是使用APP進行交易。到了2013年7月,根據美國星巴克財報第二季總營收顯示,已有高達10%營收來自行動支付,相當於每周進帳400萬美元金(約新台幣1.18億元)。

里斯特資訊媒體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莊惠婷指出,對於星巴克的消費者來說,使用APP+行動支付可以增加消費流程的便利性;但對於星巴克本身而言,APP有助於星巴克透過數據瞭解消費者,可由客戶關注的動線、客戶交易的習慣推薦感興趣的商品,更可從「以會員為中心」的資料庫中,找到最有價值的潛在客戶。

行動裝置與會員行銷,可說是星巴克線上銷售大增的關鍵,而星巴克未來的目標,是希望每兩杯咖啡,就有一杯是來自熟客所購買,這意味著星巴克有能力將營收來源投射到特定的單一客戶身上。落實這項目標的背後,靠的正是收集以會員為核心的data,再將資料有效分析的結果。

小結:重回本質:通識人才比技術運算更關鍵

在過去Big Data 1.0時代,掌握新技術與系統或許是最重要的,但現在已經走向Big Data 2.0時代,重點在於培育跨領域的新型資料分析人才。國立臺北商業大學資訊與決策科學研究所教授鄒慶士強調,「數大並非就是美」,資料只是顧客留下的軌跡,需要長時間整理萃取出價值,並透過應用活化它的價值,在這當中作為分析角色的「人」,光是具有分析的技能還不夠,更要具備通識,能夠跨出習慣領域,追求融會貫通,要對資料有感(data sensitive),並能將不同模型的資料混搭(data mashups)。活化Big Data應用價值的關鍵,還是必須重回本質:也就是重視通識人才的培育。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雖然Big Data和雲端資料儲存已經大量被應用於企業商業佈局中,但我國產業結構仍以中小型企業為主,不像跨國集團資源豐富,若要提高競爭力,必須集中研發資源在最具經濟價值及發展潛力的技術。目前雲端技術領域的專利權人仍呈現分散的趨勢,若於特定技術領域中持續進行研發,累積一定的專利數量,相信仍有機會取得產業領導位置。

資料來源:http://www.naipo.com/Portals/1/web_tw/Knowledge_Center/Industry_Economy/publish-216.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hacho San 的頭像
    Shacho San

    真乄科技業的頂尖投資團隊

    Shacho 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