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業者表示,多晶矽跌破每公斤25美元,其實絕大多數的多晶矽廠都開始暗自緊張,僅管過往這些主力多晶矽廠不斷亮出自己每公斤成本在20~25美元,甚至有20美元以下的低成本王牌,但這些成本的背書被暗喻當中為數不少是「打腫臉充胖子」用,一旦需求嚴重不振、產能利用率快速下滑,成本除了快速提升外,設備產能折舊、昂貴的高技術人才都是不小的負擔。
太陽能業者指出,多晶矽現貨市場報價每公斤已跌破25美元,除了早已讓生產成本過高的多晶矽廠被迫關廠因應外,諸多被視為全球一線的多晶矽廠也開始暗自緊張,惶恐於當下不振的報價,因為需求不振的壓力,恐怕使這些廠將要蒙上虧損的壓力。
即使過往被稱為多晶矽4大金剛的美國Hemlock、德國Wacker、南韓奧瑟亞(OCI)及大陸保利協鑫(GCL),在每公斤生產成本上都有相當的競爭力,有宣稱20~25美元不等,甚至有低於20美元以下者,不斷亮出自己低生產成本的王牌來重申自己的競爭力,但計算出這些低成本的背後公式為何?諸多業者認為,是外界所不知的模糊地帶。
而不論成本有多低,每公斤25美元的界線已破,顯示現貨市場報價也將攻破這些一線大廠的低成本防線,也就是連這些一線大廠都可能開始面臨虧損的壓力,尤其後續下游需求若不如預期的話,對仍在高產能運作的一線多晶矽廠來說,即是莫大的威脅,依合約強塞貨導致客戶倒,不塞貨則自己虧。
太陽能業者說,產業鏈中資本及技術密集度最高的多晶矽廠一旦被迫大量減產、停產,所帶動的設備折舊、昂貴的人才成本等,都將一一浮現,最令市場關切的當然是在產能利用率下滑的情況下,每公斤的成本恐怕就不如當初所宣稱的那麼有競爭力,再加上銷貨不良,庫存壓力問題將比過往下游所面臨的惡性循環還來得有衝擊力。
資料來源: 電子時報 (2012.3.23)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