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據外媒體報導,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市場在不斷增長,但其創收管道既非來自互聯網(internet),也非來自“物”(things),而是來自充分利用物聯網所收集資料的商業服務。
 
令人遺憾的是,標準的匱乏可能影響物聯網市場的增長。標準是廠商開發設備、感測器網路和服務的基礎。
 
更多感測器 更多標準
 
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預測,2020年物聯網設備數量將激增至260億,如果算上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這一數字將增長至330億。物聯網市場蘊藏著巨大商機:Gartner預測,物聯網將使全球經濟增長1.9萬億美元——即企業通過銷售和使用物聯網技術獲得的收益。
 
問題在於如何把物聯網市場進一步做大。與其他科技市場一樣,解決這一問題的答案是標準。目前物聯網領域有標準——只是標準過多,與沒有標準沒什麼兩樣。
 
標準不統一的罪魁禍首是廠商打擊對手、鎖定客戶的“貪婪”。ARM高管比爾·柯帝士(Bill Curtis)最近在一次科技產業會議上指出,“由於大多數互聯網標準對於處理能力有限的物聯網設備來說過於複雜,物聯網設備通常使用專有協定,製造了資料孤島。”
 
令人遺憾的是,這一問題沒有好轉的跡象。readwrite網站高管布萊恩·普羅菲特(Brian Proffitt)說,“與互聯網發展早期階段——軍事機構和大學有共同目標不同的是,目前物聯網廠商各自為政。”
 
物聯網廠商沒有合作的強烈動機,但這種情況可能會改變。
 
服務而非感測器
 
Gartner預測,到2020年,物聯網公司的直接營收將達到3090億美元,其中大多數來自服務。
 
博世等公司開發了車隊管理服務。目前,開發感測器只是提供服務的一個手段,真正的商機來自服務,而非感測器和設備。例如,博世的服務不僅支援自家感測器,也支援競爭對手的感測器。這也是許多公司在討論商業模式,而非硬體設備方面花大量時間的原因。
 
沒有一家硬體廠商能僅僅依靠感測器“謀生”。甚至像蘋果這樣取得巨大成功的硬體公司,最終也被基於服務的開放原始程式碼作業系統安卓超越。
 
物聯網市場仍然處於發展的早期階段。根據哈佛商學院教授克萊頓·克裡斯滕森(Clayton Christensen)有關市場發展的理論,感測器和商業服務的垂直整合將主導物聯網市場。隨著感測器大量增加,每種感測器採用不同的“標準”,服務廠商“被迫”收集、解析不同的資料,這將推動標準的誕生。
 

問題在於硬體廠商能否大力推動標準化,從服務收入中分一杯羹。定位為純硬體製造商的公司前途堪憂,但對於專注於服務的公司來說,前途是光明的。

來源:賽迪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cho 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