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韓FTA簽了 台灣產業受威脅-1

美國國會十二日通過與南韓、哥倫比亞和巴拿馬的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寫下美國近廿年來拓展貿易關係最重要的一頁,其中又以和全球第十五大經濟體南韓的FTA影響最大。

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國會通過FTA案後隨即簽字,並表示:「我期待簽署這些協定。這是美國勞工與企業界的重大勝利,能夠支持數十萬的高薪工作機會,並保護勞工權益、環境及智慧財產權。」

南韓是台灣出口的最大競爭對手,南韓近一年快速與歐盟、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後,對台灣產業威脅很大。我經濟部官員昨天指出,美韓自貿協定對紡織、成衣、機械、塑膠等產業衝擊最大,估計影響出口金額約一百十八億美元(約三千五百億元台幣);尤其外商可能傾向選擇到南韓設立據點,排擠來台灣的投資意願。

經濟部國貿局下月將舉辦產業界大規模座談會,共商因應之道。

對美國來說,美韓自貿協定是一九九四年生效的北美自貿協定(NAFTA)之後,十七年來規模最大的自貿協定,將使百分之九十五的美國銷韓工業品與消費品獲得關稅減免,估計對南韓出口每年將增加一百廿億美元,創造廿八萬個工作機會。

依據美韓自貿協定,南韓將立即免除美國汽車及卡車的進口關稅,並將三分之二的進口美國農產品關稅降為零,另外美國給予南韓十五年時間,降低美國牛肉的進口稅率。美國汽車、牛肉、豬肉、家禽、化工及塑膠業,對南韓的出口均可望增加。

美國服務業也將更容易進入南韓市場,包括公共工程承包、金融及法律等項目,銀行與金融服務業將成為大贏家。

對南韓有利的領域,包括美國將降低南韓電子產品、鋼鐵及其他製造品關稅,預料小幅降稅便能使南韓對美出口額大增。

根據南韓開發研究院等多家研究機構分析,與美國簽署自貿協定後,南韓GDP有望增加百分之五點五六,增加卅五萬個就業機會。

美韓FTA簽了 台灣產業受威脅-2

美韓FTA誰是大贏家

美韓FTA 台灣恐成輸家

美國國會終於通過與南韓的「自由貿易協定」(FTA),十月下旬南韓國會也將進行表決。若是進展順利,可能在明年就會生效,對台灣的影響將非常顯著。

這是南韓繼與歐盟簽FTA後,在全球區域整合上的又一大突破,對南韓擴張對外經貿網路非常有利。

美韓FTA兼具深度與廣度,雙方的降稅時程均很快。在協定生效起,雙方約有百分之八十的貨品零關稅;而在協定生效後五年內,有九成以上的貨品為零關稅。美國一向為南韓及我國主要的貿易伙伴,去年美國同為南韓與台灣的第二大出口市場,幾乎全屬工業產品;台韓對美國出口,主要集中在紡織成衣、塑膠、電機設備、化學品、機械產品,及汽車零組件產品,美國在這些產品關稅仍不低,一旦對南韓產品關稅自由化,我國產品在美國市場將受到嚴酷的競爭壓力。

美韓FTA除了可使南韓打開美國市場,由東北亞分工結構,擴大為北太平洋分工型態,對於南韓國際競爭力也有正面提升效用。南韓認為透過美韓FTA,可以促成開放利益的極大化,提高南韓新的成功動力,特別是在服務業市場進入以及投資障礙方面,均將有助於吸引美國企業投資。由於美國為台灣首要外資來源國,必然會對我國吸引美資產生排擠效果。

南韓總統李明博在就任時,即提出新亞洲構想,要與所有亞洲主要國家簽署FTA。南韓在區域經濟整合展現的魄力令人佩服。南韓與美國FTA到位後,中國大陸將是下一個主要目標,雙方在二○○八年已完成可行性評估研究,未來有可能很快即展開正式談判。由此角度觀之,ECFA實有加速進行的必要。

面對來勢洶洶的區域經濟整合浪潮,台灣必需努力尋求突破,否則將會是最大的輸家。台灣必須由生產導向轉為市場導向,並積極推動品牌,才能夠擺脫出口導向經濟所出現的瓶頸,並降低FTA的衝擊。

另外政府也應針對受美韓FTA影響產業,擬定輔導措施;並協助企業加強拓銷出口市場。更應厚植談判能量主動出擊,在ECFA之外積極尋求與其他國家建構FTA的機會。

美韓FTA小檔案   

美韓FTA小檔案

台灣螺旋槳追不上韓國雙引擎

在2007年完成談判的美國─韓國自由貿易協定(FTA),終於在美東時間12日獲得美國參眾兩院通過,待韓國國會核准後,預期明年1月生效;加上今年7月時已生效的韓歐盟FTA,韓國經濟如生雙翼。韓國是我國最主要的競爭對手,面對其與美、歐兩大經濟體FTA相繼生效所產生的雙引擎加速效應,我國產業未來處境之嚴峻,已非危言聳聽。政府必須痛下決心,加速推進自由化,否則以目前緩步前進的螺旋槳態勢,必然無法對抗韓國的雙引擎發展。

美韓FTA的開放程度不亞於韓歐盟FTA。在關稅減讓部分,雙方將有99%的工業產品於生效日起降為零關稅;十年內,包含農產品在內的99%以上韓國商品,將享有美國零關稅優惠,而韓國對美的零關稅產品比率亦接近98%。同時,雙方在服務貿易方面也將有相當程度的自由化。

由於台韓對美的主力出口產品,無論在功能、品質及市場定位上,都有高度的重疊性,競爭關係明顯。因此,韓商所取得的零關稅優惠,對台灣輸美產品的影響直接而具體。以紡織類產品為例,美國尚有若干品項的關稅高達40%,其衝擊可想而知;其他如工具機、汽車零組件等產品的關稅,也在4%以上,都將是貿易移轉效果的受害對象。經濟部即曾預估,美韓FTA對我紡織、塑化、機械、金屬製品及大尺寸面板衝擊最大,殺傷力遠勝韓歐FTA。

政府對於這些可能受到波及的製造業,已透過出口退稅、產業調整支援計畫等方式降低短期衝擊。但是,政府更須關注的是韓國FTA布局的長期影響,例如外資移轉問題。韓國在美、歐市場都享有大範圍的零關稅優惠,其服務業市場亦更為開放(例如解除電信外資持股上限),因此美、歐廠商在選擇海外據點時,韓國將比以往更有吸引力,因為不須考量關稅問題。更重要的是,這個吸引力不限於美歐企業,連日本等其他將歐美做為主要出口地的國家,也會對投資韓國更有興趣。

對企業的海外投資決策而言,關稅障礙雖非唯一考量,運輸效率、人力素質、法規環境及投資風險等也扮演關鍵角色,但關稅的影響力不容忽視。更何況,韓國因歐、美兩個FTA而取得的先機尚不止於此,除了關稅、服務業的自由化,韓國與美、歐在投資保障、檢驗檢疫制度、政府採購、智財權保護、競爭政策及監管法規調和等新經貿議題上,也有具體的著墨,使得韓國整體投資環境更加國際化及具可預測性。因此,這兩個FTA對於韓國吸引外資,也將產生雙引擎的加速效應。

面對韓國用雙引擎起飛,台灣除了短期因應方案,應有更根本的對策。但受到美牛事件影響,台美在「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架構下的協商迄未恢復,短期內難以跳躍到FTA境界;與歐盟的接觸,也獲得「are you ready?(準備好了嗎)」的回應。歐盟的提問絕非敷衍,而是有感而發的質疑;韓美FTA談判不到一年就大致完成,與歐盟協商也僅用了兩年,但台灣面對一個沒有農業、貿易量體較小的新加坡,台星經濟夥伴協定(ASTEP)竟然至今沒有具體進展,而以新加坡的自由化積極度,顯然障礙多在台灣。

是什麼問題在阻礙拖延?又是那些人在反對自由化?政府相關部會應心知肚明,但官員不思化解障礙,卻要以十年的調整,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很顯然地,當台灣用螺旋槳慢慢飛越太平洋時,韓國可能已完成與中國大陸的FTA。政府的FTA策略若再不改弦易轍,在這場由FTA掀起的新競爭中,台灣的勝算將愈來愈少。


資料來源:http://udn.com/NEWS/FINANCE/FINS1/6651189.shtml

資料來源:【2011/10/14 聯合報】

相關參考資料:http://www.cnfi.org.tw/kmportal/front/bin/ptdetail.phtml?Category=100348&Part=magazine9606-447-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cho 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