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歷史學者需要一個特定的時間來標記科技產業「行動時代(mobile era)」的來臨,上週或許是個很適合的選擇;但我希望這些學者們也能在最近的歷史事件中,找到一個能標記「潔淨科技時代」來臨的時間點。
上週,全球最大的PC供應商惠普(HP)表示該公司打算分拆其 PC 業務;而在HP宣布此消息的幾天前,地球上最受世界矚目的科技業者 Google 宣佈收購催生與繁榮手機產業的重要推手──摩托羅拉(Motorola)的手機業務,

是的,行動時代已經來臨了。

在日前的Hot Chips大會上,我問一個Nvidia的繪圖處理器設計老手,他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麼?他的回答是,理解仍在發展中的行動系統工作模式。

在微處理器領域,一個產品從概念成形到出貨大概需要三年或以上的時間,所以這些工程師確實得了解人們是如何使用他們的系統,以及猜測他們在接下來幾年會怎麼做。有不少處理器設計案可能就因為三年前很少有智慧型手機、也沒見過平板裝置,而感到不知所措。

上述的那位Nvidia工程師表示,這些日子以來,他需要思考的不只是該如何將最新的晶片送到電視遊戲機領域,還得思考能如何打造一款能被歸類到手機或其他可攜式設備領域的、能引人矚目的新裝置。

我也在Hot Chips問了一個微軟(Microsoft) Xbox業務高層同樣的問題,他卻表示無法跟記者說太多,比較能分享的是在主流系統設計領域的未來,可預見 ARM 與英特爾(Intel)之間日益白熱化的競爭。

確實,英特爾最近為了更迎合平板裝置等行動設備市場,而對處理器產品藍圖做了一番改革;在ARM這廂,則是準備在Cortex A15核心之後,藉由對64位元晶片的首度支援進軍伺服器應用市場。

至於另一家處理器供應商AMD,最近宣佈執行長去職,據了解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公司董事會不滿他未快速進軍當紅的行動裝置領域。

科技產業的未來商機都在於那個會將我們的PC縮小收進褲袋的新興技術領域;我不認為我們還離那個時代一段距離,我們很快就會看到那樣的未來。

《San Jose Mercury News》專欄作家Chris O'Brien上周寫了一篇精采文章,認為PC將在過三十歲生日之後不久邁向生命終點;但我不會想那麼遠,我認為生氣勃勃的PC市場還會有很多、很多年可過。

也沒有什麼產品真的經歷死亡;最近IBM執行長Samuel J.?Palmisano才表示,該公司的大型主機(mainframe)業務仍然健康成長;但包括Palmisano在內,可能有人會說,這家公司能活100歲,有部分原因就是因為放棄了PC業務。

情勢確實在改變,數年來,PC產業已經由桌上型設備轉向行動時代;我的前老闆Richard Wallace (編按:EETimes美國版前發行人)每次在Comdex展會(編按:美國的電腦資訊展)之前,總習慣寫一篇有關「後PC時代(post-PC era)」或是PC之死的文章。

Wallace在O'Brien之前好幾年,就曾針貶電子產業現況,並提供先見之明;在更近代,像是Steve Jobs這樣的人物也開始談論後PC時代。當然Apple也很開心地在每季財報會議上宣布其Mac業務的成長,有部分是受到其手機與MP3播放器的熱賣所帶動。

無疑的,PC市場還會存在許多年,但就像我一樣垂垂老矣而行動趨緩,得竭盡全力才能勉強維持每年個位數的成長率。在此同時,每個人都想要一支 iPhone 或Android手機,就像過去人們想要一台386電腦或是彩色電視機一樣。


而不只是行動時代,如果我們需要從資源有限又不環保的石化能源時代,邁向更重要的歷史性轉變,也需要推動潔淨科技時代的來臨。如果有一天行動時代也終結了,我希望它不會是被一種讓電子產業太過投入、而使得經濟與環境資源被破壞的「自我感覺良好(feel-good)」新產品所取代。


我想現在很難找到我們已經邁進潔淨科技時代的證據,回顧過去,很少有大型企業的收購或是產品藍圖的改寫讓我聯想到這方面。人們對此說了很多,但卻沒有採取什麼行動、或是坐什麼相關投資。


而如果「消費者滿意度」成為驅動產業的唯一力量,那我們可能將走向絕路;如果真的是這樣,在接下來的20年,我們將會有更多「死亡話題」可以討論,而且情節會比PC之死更加悲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cho 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