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貿易談判舉步維艱,價格和數量分歧較大,這使得中國光伏企業更加依賴新興市場,尤其以日本和國內市場為主。根據NPD Solarbuzz發布的數據,2013年下半年中日兩國光伏裝機量全球佔比將達到45%,按照下半年全球裝機20GW算,中國和日本的光伏裝機量會達到9GW。

日本市場上半年需求量旺盛,中國一線企業也因此斬獲了不少訂單,晶澳、英利、阿特斯等都有不俗表現,部分企業對日出貨量佔比超過歐洲,日本市場較高的組件價格也幫助這些企業提升了毛利率。浙江昱輝陽光能源有限公司CEO李仙壽表示,日本市場將成為繼美國和歐洲之後昱輝陽光的第三大市場。

日本市場巨大的誘惑不僅讓在歐盟碰壁的中國企業垂涎三尺,也讓很多未受“雙方”波及的海外企業“眼熱”。韓國現代重工業集團表示,為提升光伏業務運營情況,將把美國和日本市場放在比歐洲市場更重要的位置上來。該公司高級副總裁Sung-Rak Kim重點強調,雖然中歐“雙反”為韓國企業創造了一定機會,但“我們還是會重點關注美國和日本市場”。

與此同時,英利在此前基礎上也加大了對日本市場的佈局步伐,英利大部分組件都取得了日本JET認證,使得該公司組件產品能夠順利進入日本商用市場。

日本和中國光伏市場的確會在今年發揮建設性的影響,根據全球各大光伏研究機構的統計,2013年中國光伏裝機量可能為7~8GW,日本市場需求量約為7GW,歐洲需求量約為12GW,剩下的7~8GW被美國、拉丁美洲、非洲及東南亞部分國家瓜分,全球總需求量約為35GW。

以上數據表明,中日兩國裝機量今年會達到15GW左右,佔比超過全球需求量的1/3,更準確的講是接近1/2,這是支持全球需求量同比上漲10%~20%的主要動力。也正是因為,光伏企業將焦點集中到了這兩個國家。
但全球光伏增長又顯得極其脆弱,這主要是由三方面原因造成的:

第一,全球光伏市場過度依賴中國和日本,假設中日兩國需求維持在去年的水平,即中國4.5GW,日本2.3GW,則中日兩國裝機量僅為7GW,也就無法彌補歐洲市場下滑造成的空白。因此,全球光伏市場的增長實際上是中日兩國需求量的增長,把全球市場的命運綁在兩個國家上,可想而知風險有多大。一旦這些國家政策出現變動,全球市場需求量會立刻出現下滑。實際上中日兩國政策下滑趨勢比較明顯,日本光伏度電補貼由去年的42日元/瓦下調到34日元/瓦,中國光伏標杆電價由去年的1.15元/度,下調到今年年初的1元/度,再到今年中旬的0.75~11.15元/度,下滑速度非常明顯,只是由於補貼基數過高,所以政策下調造成的市場萎縮並不明顯。但如果中日兩國需求量發生大波動呢,屆時全球光伏市場恐怕難以延續上漲態勢。

第二,新興市場(除中美日印外)雷聲大雨點小,對全球光伏增長帶動作用有限,根據業內人士統計,2013年非洲地區和東南亞地區光伏裝機量都不會超過1GW,估計到2016年東南亞累計光伏(PV)安裝總量才會達到近5GW;到2017年,非洲和中東地區的需求預計達到3.7GW,約佔全球光伏市場6%的市場份額。相比較而言,雖然這些地區增長速度很快,但四五年後的市場容量未必趕上目前中國或日本需求量的一半,再次凸顯出全球光伏市場的脆弱性可言。相比2012年17GW的需求量,歐洲地區今年會產生5GW的空缺,這5GW顯然是非洲、中東、東南亞等新興市場所不能填補的,也印證了瘦死駱駝比馬大這句話。
行業對新興市場的鼓吹更多是看到其未來的發展潛力和增長率,實際上全球光伏裝機量超過100MW的國家屈指可數,更多是國家表現出的是發展光伏的意願。而且對新興市場而言,也存​​在嚴重分化的趨勢,仍是某幾個國家在支撐某一地區的需求量,其中南非和以色列佔據非洲和中東市場需求量的80%,市場分佈情況極度不合理。
行業需意識到,新興市場潛力巨大但基數偏小,很多光伏市場增長率超過了600%,卻不會成為全球市場的中流抵禦。正如經濟發展一樣,中國過去三十年經濟增速保持8%,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但我們並不能說中國人均GDP就會超越發達國家,因為基數太小,目前中國人均GDP還是發達國家的1/10。

第三,全球光伏發展其實存在嚴重的錯位現象,發達國家裝機不如發展中國家,這一顛倒現像不會持續很長時間。新興市場崛起更多還是政策刺激的結果,以日本為例,日本光伏補貼現在約為0.45美元/瓦,仍是歐洲多個國家的三倍,是典型的政策市場,其他新興市場也是如此。新興市場發展晚,對光伏行業仍抱有一定的耐心和好奇心,歐洲國家因為過度透支已經淪為了傳統市場,相信新興市場也會走同樣的老路子,所以全球光伏發展其實不具備可持續性。有專家預計,日本市場年度裝機量7GW的火爆情況不會超過2年,將很快會延續德國和意大利的老路子。

光伏行業目前處於政策驅動階段和市場驅動階段的斷層期,政策驅動效益會越來越弱,急需要市場在成本和技術方面取得突破,目前光伏發電成本在發達國家的競爭力高於新興市場,只不過發達國家的補貼程度遜色而已,因此,筆者大膽預計,歐洲市場今年或許表現差勁,未來幾年隨著新興市場囊中羞澀還會佔據全球第一的位置。
中國和日本延緩了全球市場的下滑速度,為企業自我調整贏得了緩衝空間,企業切勿被當前假象蒙蔽了雙眼,一味開拓市場,市場增長其實是缺乏動力的,企業和行業需從自我入手,自我調整非常重要。

來源:solarF陽光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cho 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