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副總裁暨技術長Justin Rattner指出,英特爾在20奈米以下的處理器製程發展腳步亦符合預期,很快就能推出14奈米產品。  

英特爾副總裁暨技術長Justin Rattner指出,英特爾在20奈米以下的處理器製程發展腳步亦符合預期,很快就能推出14奈米產品。

三維(3D)陣列記憶體將於明年問世。英特爾(Intel)與工研院日前揭露雙方自2011年以來的技術合作初步成果,已透過3D堆疊製程研發一款實驗性陣列記憶體,並計畫於2013年投入量產。新架構將大幅提升記憶體密度,為系統帶來更出色的運算效能與電源使用效益,助力行動與運算設備商打造兼容高效能、低功耗價值的產品。
英特爾副總裁暨技術長Justin Rattner表示,為改善手機、平板、超輕薄筆電(Ultrabook)與伺服器在資料存取時,產生大量功耗的問題,英特爾持續聚焦記憶體架構翻新;在與工研院緊密合作下,近期已有重大技術突破,可利用矽穿孔(TSV)製程堆疊晶片組成陣列記憶體,提高行動裝置資料處理速度與續航力,達到擴增應用功能與降低功耗的平衡點。

Rattner更透露,英特爾已設定好階段性目標,將於2013年定義完成新一代3D陣列記憶體設計架構與規格特性,並設計模型模擬軟體,為商用量產做好萬全準備。待此一高速記憶體技術更趨成熟後,不僅能促進行動裝置朝高解析度、高效能方向發展,亦有助伺服器設備在維持強大運算能力的前提下,將資料存取功耗降至20毫瓦(mW)以下,為資料中心業者撙節電費營運開支,發揮更大的設備投資效益。

至於下一階段研發計畫,工研院資通所所長吳誠文則認為,功耗已成為新世代電子裝置設計關鍵指標,單靠處理器或記憶體晶片商各自努力,恐難達成令人滿意的電源使用效率;因此,英特爾與工研院遂加緊投入更先進的處理器與記憶體立體堆疊設計。目前工研院已打造一套3D陣列記憶體開發與效能評估工具,可望加快邏輯晶片和記憶體的異質整合技術問世。

與此同時,工研院亦已透過一條試驗產線,成功在玻璃基板上疊合處理器與記憶體,利用玻璃材料的特性,可望提升3D IC在高頻率運作時的表現,讓整體系統效能更上層樓。

事實上,英特爾不僅與工研院攜手革新記憶體架構,亦早與美光(Micron)合資成立IM Flash Technology公司,強攻20奈米(nm)以下快閃記憶體製造技術,從而在產出源頭就優化晶片效能、功耗和占位空間。Rattner指出,兩家公司技術文化雖截然不同,但已逐漸浮現整合綜效,現已進入1x奈米儲存型(NAND)快閃記憶體研發階段,將記憶體科技推向另一個層次。

Rattner認為,藉由布局高速、低功耗的3D/先進製程記憶體方案,英特爾未來在行動裝置與雲端伺服器市場的競爭力將顯著增加,可望贏得更多原始設備製造商(OEM)青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cho 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