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美國教授研究報告稱,中國在蘋果全球產業鏈角色遠遠小於外界想像
蘋果的中國產業鏈污染問題今年以來多次遭環保組織曝光,然而中國究竟能從蘋果全球產業鏈中分得多大的一杯羹呢?近日,美國三位教授在蘋果全球產業鏈的研究報告中稱,2010年蘋果每賣出一部iPhone,中國工人只能拿到利潤的1.8%,而蘋果公司能拿到58.5%。美方教授認為,雖然蘋果產品的大部分組件在中國生產,但中國在蘋果全球產業鏈中扮演的角色比外界想像的還要小得多。

這份名為《抓住蘋果全球網絡中的價值》的研究報告由美國加州大學的林登(Greg Linden)、克拉莫(KennethL Kraemer)以及美國雪城大學的德瑞克(Jason Dedrick)三位教授合作完成。
三位教授通過分析iPhone和iPad全球供應鏈的價值分佈發現,蘋果公司在整個產業鏈中佔據絕對控制權,供應商能不能賺錢得由蘋果說了算,因此蘋果總是能分走產品利潤中的最大一份,產業鏈中的其他環節卻只能拿到很少比例。

三位教授並不是首次調查蘋果產品的全球產業鏈,2007年他們三人就曾對iPod進行過分析,結果顯示當時每台售價299美元的iPod中,蘋果獲得80美元,在中國大陸的組裝成本估計僅為4美元。

報告中的數據顯示,2010年蘋果每賣出一台iPhone,就能拿走利潤的58.5%,原材料供應商能拿到21.9%,韓國由於LG和三星為蘋果提供技術含量較高的顯示器和內存芯片,拿到利潤的4.7%,歐洲、日本和中國台灣分別只能拿到1.1%、0.5%和0.5%。

勞動力成本在蘋果全球產業鏈中的所佔比例還不到6%,中國以外的勞動力能拿到iPhone利潤的3.5%,中國的勞動力只能拿到1.8%。
報告認為,對於iPhone這樣的產品,電子設備組裝環節幾乎沒有什麼價值,因為在每一部售價數百美元的iPhone中,估計支付給中國工人的薪水部分只有10美元或更少。
儘管每部iPhone背後都標註著中國製造(Made in China),但中國工人分得iPhone總價值只有1.8%;而蘋果作為iPhone的創造者,卻能拿到利潤的58.5%,這揭示了高科技電子設備中製造者和創造者的差距。

美國學者認為,蘋果產品的真正價值不在於零件,也不在於把零件組裝起來,而是在於構思和設計。蘋果未必親手製造iPhone,但它能夠想出如何把成百上千個零件組裝成一台高價值產品,這才是真正重要的關鍵,也是它能分走最大一塊利潤的原因。

此外,對於蘋果全球產業鏈的研究有助於外界發現美中貿易逆差的另一面當一台iPhone在中國完成組裝並出口至美國時,美中貿易逆差擴大了約229美元,但中國從一台iPhone獲得的附加值不到10美元,大部分價值都進入了美國本土的蘋果公司,最終讓美國本土員工和股東收益。
報告認為,統計機構應該設計出更好的方法來獲得更準確的數字,例如估算生產流程中每一環節增加值,然後把增加值歸於該流程發生的國家名下,而不是將整個產品價值算到來源地名下。

蘋果的iPhone手機只要一上市便出現消費者排長龍的景象,堪稱史上銷售最瘋狂的手機,但除了蘋果公司,恐怕誰都笑不出來。根據加州大學和雪城大學三位教授合寫的論文《捕捉蘋果全球供應網路利潤》分析,2010年蘋果每賣出一台iPhone,就獨占58.5%的利潤。

分析說,拿走iPhone第二大塊利潤的,是塑膠、金屬等原料供應國,佔21.9%。韓國憑藉技術輸出,享有的利潤排名第三,不過也只有4.7%。

雖然iPhone的零部件和組裝主要還是靠中國台灣的企業,但台灣享有的利潤比中國大陸還少,只有0.5%。即使是iPad供應鏈,台灣也只分得2%的利潤。

“電信公司是負責提供一條管線,讓客戶直接到蘋果商店買東西,中間都跟我們無關,賺不到錢。”台灣中華電信行動分公司總經理石木標苦笑說,但是另一方面,“當我們iPhone賣得呱呱叫的同時,網絡就要再建,頻寬要更大,我們付的成本更高。”《法制晚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cho 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