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性可穿戴式裝置的發展來到了「撞牆期」?根據一家美國的市場研究機構Argus Insights最新報告,人體佩帶的小型電子裝置市場需求,呈現一整年連續下滑的趨勢。

這種情況其實並不令人驚訝…如Argus Insights執行長暨創辦人John Feland所言:「有六成的健身腕帶使用者在半年之內,會停止使用該裝置;」我想這種狀況適用我們大多數人──讓我們來追蹤消費者的「熱情變化曲線」:

當一位消費者開始使用健身腕帶來計步,某天該裝置告訴他/她,今天走的步數不夠…他/她可能會想:「真的嗎?我幹嘛被一個電子裝置質疑說運動量不夠?」於是,當那個健身腕帶的電池耗盡,他/她還會不會有動力去充電?或是說他/她想不想繼續被機器嘮叨?所以還是把它收進抽屜、忘了它比較好…

「健身腕帶擁有“黏度” 的問題,」Feland表示:「產品設計者圍著可穿戴式裝置晶片放了一堆加速度計,但對消費者來說,新鮮感很快就過去了,他們發現那個裝置除了計步之外沒什麼別的功能。」

市場對可穿戴式裝置需求從2014年底之後就緩慢下降
市場對可穿戴式裝置需求從2014年底之後就緩慢下降
(來源:Argus Insights) 

許多其他市場研究機構是統計裝置的銷售量與出貨量,Argus Insights則是以分析消費者反應來預測市場需求;Feland解釋:「這是一個源自於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在2000年初開發的分析法,證明心理佔有率(mindshare)能預測需求。」該公司表示,過去的18個月以來,可穿戴式裝置市場已經開始邁入成熟。 

Argus Insights分析從2014年1月以來彙總、約32萬8,000條消費者評論,發現在2013年底的耶誕暨新年假期季節之後,消費者曾短暫對可穿戴式裝置失去興趣,之後市場需求又穩定增加,並在今年1月達到高點,市場需求量是一年前的四倍,但那之後需求開始趨緩。 

該機構的研究涵蓋各種可穿戴式裝置,包括健身腕帶、智慧手錶、智慧眼鏡,以及其他配備感測器的裝置;Feland指出,相較於健身腕帶,如Apple Watch、Moto 360以及LG Watch Urbane等智慧手錶產品,在消費者心目中的整體表現較突出。

2015年7月1~31日期間的可穿戴式裝置消費者心理市佔率分析
015年7月1~31日期間的可穿戴式裝置消費者心理市佔率分析
(來源:Argus Insights) 

「雖然還算不上是殺手級應用,人們利用智慧手錶取得資訊的摘要;」Feland觀察指出:「智慧手錶就像是會汪汪叫的小狗,是更被需要的,使用者最後會花更多時間嘗試去為該裝置尋找更多應用程式,或可以利用該裝置做的事。」也就是說智慧手錶對消費者的“黏度”比健身腕帶更高。

健身腕帶商業模式很像「老鼠會」?

Feland直言:「健身腕帶有點像是一種硬體的“老鼠會” (Ponzi schemes,編按:或直譯為“龐氏騙局”),為了要維持業務,該類裝置供應商要保持“永恆運動(perpetual motion)”,要不斷銷售新硬體給新客戶,還要持續推出類似競賽的新內容來保持使用者的興趣。」

就算當老客戶已經放棄、剩餘收益縮水,硬體供應商還得持續為健身腕帶提供資料服務,否則客戶的心理市佔率就會消失無蹤。Feland指出,在此期間,健身腕帶的價格會急遽下滑;舉例來說,中國業者小米(Xiaomi)的小米手環價格就只有395台幣(約13美元)。 

今日的健身腕帶促使可穿戴式裝置供應商變身「內容創造者」或「遊戲公司」,Feland表示:「舉例來說,藉由讓使用者在活動中收集更多點數,才能使用某些遊戲中的特定角色;供應商期望能透過這種方式來維持消費者的興趣。」但他也強調:「你無法永遠提供免費遊戲,你需要找出能提高健身腕帶“黏度”的方法。」 

智慧手錶將壓倒健身腕帶?

因為蘋果(Apple)不願提供實際數字,到底Apple Watch智慧手錶賣出了多少,大家還是只能用猜的;這方面Argus Insights也沒有太多資訊,而且Apple也不讓消費者在官網上對自家產品發表評論(所以Argus得等到有更多消費者評論出現在Amazon、Best Buy等購物網站)。

而根據分析師們在Apple最新財報發布會後的猜測,估計Apple Watch上一季的銷售量在253萬只左右(來自Fortune的報導)。顯然Apple沒有像一些樂觀預測所言,賣出數以千萬計的智慧手錶──事實上在今年稍早,Morgan Stanley的報告預估Apple Watch第一年銷售量約在3,000萬至6,000萬只。 

可惜那恐怕永遠不會發生…不過Feland看到「消費者對Apple Watch的喜愛度」有往上衝高的趨勢,同時間Fitbit健身腕帶的聲勢開始下滑;所以現在可穿戴式產業正面臨的一個大問題是:智慧手錶將會扼殺智慧腕帶的生存空間嗎?而會有誰在乎? 

Feland結論,現在是Fitbit等公司準備因應消費者口味的又一次改變,並未健身腕帶尋找其他功能的時候了。在此同時,消費者也可以想想被自己忘在抽屜裡的健身腕帶能有什麼別的用途:給貓咪當項圈?拿來玩套圈圈遊戲?還是給寵物鼠當皇冠?

編譯:Judith Cheng 

(參考原文: Wearable: ‘Hardware Ponzi Scheme’,by Junko Yoshida)

資料來源:電子工程專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cho 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